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5年6月间,白内障患者共69例100眼。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最大散光轴向位于110°±10°(11∶00处)者筛除。其中,联合角膜边缘切开松解术者31例54眼,按术前散光的大小分为3组,1.0~2.0 D 25眼,~3.0 D 17眼,3.0 D以上者12眼,其中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1.00±16.82)岁。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者36例46眼,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5.12±8.64)岁。
1.2 方法 (1)手术均由同一术者按统一方法操作,术前3天点抗生素眼水,测定裸眼远视力、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电脑验光并记录。手术过程顺利,单纯Phaco手术组均于11∶00处做3 mm长透明角膜切口,并植入折叠式IOL。联合手术组则在角膜散光最大轴向上用带刻度的金刚刀加做长6 mm、宽1.5 mm角膜缘内1 mm成对松解切口,深度分别为角膜中心厚度的40%(1.0~2.0 D)、60%(~3.0 D)、80%(>3.0 D),见表1。术后单眼遮盖,抗生素眼水点眼7~10天。(2)术前术后由同一位检测者采用美国医拓公司生产的Orbscan―Ⅱ角膜地图仪测定角膜散光力、散光轴。由同一验光师用同一台自动屈光仪进行验光,及同一非接触眼压计上进行眼压测定。检查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取双尾,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以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分析方法:方差分析。表1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视力 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裸眼未矫远视力0.02~0.1者2眼,0.1~0.3者4眼,0.3~0.5者16眼,0.5~1.0者31眼。对照组手术组术后3个月裸眼未矫远视力0.1~0.3者2眼,0.3~0.5者11眼,0.5~1.0者33眼。对照组与联合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对照结果,见表2。表2 对照组与联合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对照结果
2.2 角膜散光力的变化 联合手术组从角膜地形图测定结果看,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1.0~2.0 D组:(1.63±0.23)D、(1.18±0.52)D、(0.47±0.15)D、(0.50±0.13)D;2.0~3.0 D组:(2.58±0.26)D、(2.03±0.55)D、(1.04±0.27)D、(1.05±0.26)D;3.0 D以上组:(4.00±0.95)D、(3.30±1.35)D、(1.95±0.8)D、(1.91±0.55)D。方差分析各组总体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组组间两两比较,除术后1个月、3个月间P>0.05,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P<0.01。联合手术组,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绝对值对照结果,见表3。表3 联合手术组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绝对值对照结果注:术后与术前比较,▲P>0.01;与术后1周比较,★P<0.01
从电脑验光结果看,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1.0~2.0 D组:(1.84±0.26)D、(1.40±0.49)D、(0.68±0.20)D、(0.67±0.16)D,~3.0 D组:(2.79±0.27)D、(2.2±0.49)D、(1.19±0.25)D、(1.19±0.27)D,3.0 D以上组:(4.27±0.96)D、(3.59±1.11)D、(2.20±0.85)D、(2.14±0.69)D。方差分析各组总体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一致。
2.3 矫正量与切口深度的关系 术后3个月,40%切口组平均矫正量(1.12±0.17)D,60%切口组(1.54±0.25)D,80%切口组(2.091±0.49)D。矫正量与切口深度成线形关系。
2.4 对照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比较 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值分别为(0.60±0.23)D、(0.64±0.18)D、(0.60±0.19)D、(0.60±0.20)D,经方差分析,F值1.142,P=0.334,差异无显著性。
2.5 联合手术组角膜散光轴的变化(术后3个月偏离情况) 1.0~2.0 D组:90°±30° 9眼,0°±30° 15眼,其他1眼;~3.0 D组:90°±30° 0眼,0°±30° 16眼,其他1眼;3.0 D以上组:90°±30° 0眼,0°±30° 12眼。见表4。表4 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角膜轴向较术前的变化
2.6 并发症 角膜缘松解切口处角膜轻至中度水肿,3~6天消退;5眼术中角膜缘少量出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