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0年Maiman发明激光以来,这一重大的近代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内首先应用于眼科。青光眼的激光治疗技术有多种方式,适合于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治疗。因激光治疗大大减少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险性,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若眼压不能控制,再行手术治疗亦不受影响,故较易被患者接受。我国的青光眼患者中闭角型占大多数,而闭角型青光眼的原因是解剖结构的异常,这种异常最终引起房角关闭,眼压升高,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故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挽救和保护视功能。许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打开房角,降低眼压。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是近年来应用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打开房角的方法,可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闭角型青光眼。本文就其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与目前常用的解除瞳孔阻滞机制的激光虹膜切除术不同,它是通过光凝虹膜的极周边部,使光凝部位与房角之间的虹膜基质收缩、房角开放的一种激光技术。当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而药物治疗无效时,LPI是特别有效的方法。Krasnov于1977年首次尝试光凝虹膜根部来分离虹膜和小梁网,当时只光凝了90°房角,并且使用的激光参数接近穿透虹膜,而不是目前主张采用的缓慢收缩虹膜,因为虹膜与小梁网分离不足,所以经常是不成功的[1]。Kimbrough等通过房角镜直接治疗360°周边虹膜,并且称之为房角成形术[2]。他们的工作为现在的治疗技术打下了基础。
1 作用机制
Sassani及其同事于1993年首次报道了LPI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形态学观察表明虹膜收缩、房角开放的原因有2种可能的机制:(1)热损伤黑色素细胞和血管周围的胶原蛋白,这些胶原蛋白可以吸收激光的能量并散发热量,使虹膜基质的前2/3产生非连续的收缩;(2)前边界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向前移位导致光凝区的膜形成,这些膜及随后覆盖其上的胶原蛋白的收缩可引起虹膜收缩变平[3]。
国内邹俊等对Nd∶YAG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的虹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研究,观察了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猴眼虹膜的1个月和3个月的病理学改变,这2个时期已处于虹膜的增生期和塑型期,其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都显示了光凝处虹膜收缩纹、不同程度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未见明显的组织炎性反应和血管凝固性坏死等表现。研究发现,激光能量大者产生的虹膜凹陷底部宽而深,纤维增生导致的瘢痕挛缩作用强,房角增宽效果大,对减轻虹膜根部膨隆,减少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房水引流作用明显[4]。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