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01年5月~2004年5月期间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CCC成功者438例(438眼)分为前囊抛光组和未抛光组,其中前囊膜抛光组246例(246眼),术后发生前囊膜皱缩综合征2眼(发生率0.81%),前囊膜未抛光组192例(192眼),术后发生前囊膜皱缩综合征8眼(发生率4.17%),总发生率为2.28%。两组病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男7例(7眼),女3例(3眼)。年龄50~76岁。符合下述标准者确定为本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老年性白内障诊断明确,全身情况良好;(2)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早期恢复良好;(3)术中成功完成CCC直径为4.5~5.0 mm,选用AMO一片式PMMA直径5.5 mm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襻位置3、9点,术中术后未发生前囊口放射状撕裂;(4)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同一超声乳化设备、同一术式完成;(5)术后均无其他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 (1)超声乳化术中CCC完成不理想,术中术后出现与撕囊相关的并发症;(2)过熟期白内障;(3)术前患有假性表皮剥脱综合征、糖尿病、葡萄膜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及色素性视网膜炎等可能影响睫状小带病理性改变的相关性疾病;(4)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缝线固定、前房内固定方式。(5)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继发其他并发症。
1.4 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前囊膜抛光组或未抛光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前囊膜抛光组246例(246眼),发生前囊膜皱缩综合征2例(2眼),发生率0.81%;前囊膜未抛光组192例(192眼),发生前囊膜皱缩综合征8例(8眼),发生率4.17%,总发生率为2.28%。两组前囊膜皱缩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436,P<0.05)。
3 讨论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晶体设计上的改进及光学性能的不断完善,使白内障手术不但是一种复明手术,更成为一种屈光手术。而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不但更接近眼的生理特点,避免医源性像差,大大提高术后视觉质量,而且也减少了人工晶体与虹膜和睫状体接触所引起的炎症及移位等并发症。但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仍然有缺点,作为其中并发症之一的前囊膜皱缩综合征虽然较为少见,但可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在与囊袋相关的并发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前囊膜皱缩综合征是囊袋收缩综合征的一种[1],Davison[2]它定义为:白内障术后前囊膜开口和赤道部囊袋的过分收缩。连续环形撕囊术后3个月时,囊袋直径平均会缩小13.87%[3]。由于老年人悬韧带较为脆弱,抗张力能力降低,因此在囊袋失去自然晶状体充盈支撑而直径正常缩小时,受牵拉的悬韧带由于各方向的张力不均衡就会导致囊袋的过度收缩,而发生人工晶体异位并引起眩光、不规则散光、复视、对比敏感度下降和视力障碍等症状[4],严重的可导致后发性白内障、低眼压性睫状体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并发症。我们知道CCC直径过小是发生前囊膜皱缩的一大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撕囊直径小,人工晶体光学区前表面的生物材料与相邻的前囊膜后表面广泛接触,前囊膜残存的具有纤维增殖潜能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相关生物学效应,如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出现等,在前囊后表面及人工晶体前表面形成前囊膜下的混浊(ACO)进而引起前囊膜环形撕囊口的进行性皱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