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自2003~2005年住院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3例(35眼),本组病例男6例,女27例,年龄27~56岁,平均37岁。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眼部情况,冲洗泪道,均证实为鼻泪管阻塞所致慢性泪囊炎(泪小管、泪总管阻塞、严重萎缩性鼻炎、鼻中隔严重偏曲、化脓性副鼻窦炎除外)。其中2例有泪囊部外伤、眶内壁骨折导致的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泪囊造影证实有泪囊死腔存在。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给予冲洗泪道,以清除积存的泪囊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点用托百士或海伦抗生素眼药,手术前2~3天应用止血药物以防术中、术后出血,同时鼻腔内点用1%氯麻液。 所统计的33例(35眼)慢性泪囊炎患者由经验丰富医生实施手术,手术均为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前将由麻黄素和地卡因混合液浸湿的棉片1~2片放于中鼻道上部,填塞鼻腔,进行鼻黏膜麻醉和收缩鼻黏膜血管,采用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加少许肾上腺素沿泪前嵴局部皮下注射1 ml,沿内眦韧带上方垂直次入骨部注射1 ml,鼻泪管部位注射1 ml,完成局部麻醉。自内眦韧带上方3 mm向外下方做皮肤弧形切口,长约1.5~2 mm,逐层钝性分离达泪前嵴,不切断内眦韧带,切开骨膜连同泪囊剥离泪囊窝,用小血管钳在泪骨后筛板处向鼻侧骨壁顶孔,注意用力要稳准,尽量避免损伤鼻黏膜。由此进入用咬骨钳逐步咬去泪骨凹槽,完成骨孔制作,骨孔边缘要整齐、光滑,骨孔大小为15 mm×10 mm。骨孔制作过程中损伤鼻黏膜、骨膜等组织易发生出血,影响下一步的手术操作,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止血海绵、骨蜡等措施止血,保持手术野清晰。另外需注意不要将最初进入的筛泡误认为鼻腔,筛泡四面皆为骨壁,窦黏膜呈紫蓝色,薄而易碎;鼻黏膜白色且微发亮,较厚而韧。待完成骨孔制作,采取止血措施保持手术野清晰后,下一步准备制作泪囊黏膜瓣。泪囊部四周被眶骨膜包围,附近组织炎症的反复发作都可使泪囊周围组织粘连,造成各层组织分辨不清,手术中应特别小心。首先由助手自泪小管向泪囊注入甲基纤维素并维持一定压力使泪囊膨起,小心分离泪囊周围组织,充分暴露泪囊,术者一手轻轻牵拉泪囊,另一手在泪囊内侧用锐利的刀片做纵行切口,开始发现有黏性的甲基纤维素自泪囊流出,再向两侧扩大切口,在泪囊上做“工”字形瓣。手术中尽管仔细分离泪囊周围组织,仍使6例患者的泪囊损伤,发现有黏性的甲基纤维素自泪囊流出,此时应倍加小心,防止伤口继续扩大。若伤口的位置在需做泪囊切口的部位,可由此做纵行切口,完成泪囊黏膜瓣的制作。在制作鼻黏膜瓣之前,向鼻黏膜瓣内注射肾上腺素0.2 ml,以减轻切开鼻黏膜时的出血,同样在鼻黏膜上做“工”字形瓣,然后将泪囊黏膜瓣和鼻黏膜瓣的前后瓣对端吻合。笔者注意到在手术中向泪囊注入甲基纤维素后发现小泪囊者3例,2例由于外伤导致的泪囊缩小,这样不但不易发现泪囊,而且给泪囊黏膜瓣的制作造成困难,制作的泪囊黏膜瓣往往较小,这时应一方面利用甲基纤维素,尽可能看清泪囊黏膜,完成好泪囊黏膜瓣的制作,另一方面鼻黏膜瓣的前瓣可适当做大,以利两者更好地吻合。确定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形成,仔细局部检查无明显出血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泪道通畅,同时将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中的积血冲洗干净,防止凝血块机化堵塞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导致手术失败。最后将少许甲基纤维素注入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中,保持通道通畅。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3~5天,鼻腔内点用1%氯麻液。在术后3天、5天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之后将少许甲基纤维素注入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中,保持通道通畅,以防止肉芽组织在泪囊鼻黏膜新孔通道中增生,防止泪囊鼻黏膜前后瓣的粘连。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泪道冲洗通畅,泪溢、脓性分泌物症状消失;好转:泪道冲洗欠通畅,有泪溢,但脓性分泌物症状消失;无效:泪道冲洗不通畅,仍泪溢、脓性分泌物症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