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LASIK手术的开展,人们发现术后的裸眼视力虽然达到了 1.0,但许多人的视觉成像质量还不如戴普通框架眼镜的好,表现在看一个物体从轮廓上能识别,但边界不那么清晰,尤其在当人们从亮处走到了稍微暗处时,看物体轮廓就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晚上看灯光,眼前眩光厉害害怕出门。
相差仪的出现,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原来是在制作角膜基质瓣的过程中,由于角膜瓣的中央薄,旁边厚,术后角膜瓣中央部最薄的一点不在视轴上,产生了认为的像差。
为此,眼科医师孜孜不倦地研究制瓣的手术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思维集中在角膜瓣的厚度的均匀一致,最好的方法是吧角膜上皮制成一个瓣,角膜上皮十分薄,只有50-60μm,怎样才能完整地把它与下面的前弹力层分开的确十分困难。
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试用1%丁卡因浸泡角膜上皮层,让该层水肿,然后分离,但最终未能成功。1999年,国外采用20%乙醇浸泡角膜上皮30s,使该层组织固化,然后将角膜上皮分离制成角膜上皮瓣,称为LASEK手术,掀开此瓣后用准分子激光对下面的角膜组织进行弧度改造,结果手术成像质量大大提高。2000年,我们也开始学习引进这项技术,但发现这项技术很难掌握,后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特别是和手术病人的交流,逐渐悟出了技术难以掌握的原因。
一次一位病人说:“这用手术就等于喝老酒,有的人喝一斤一点也不醉,有的人喝一点酒醉死了,你们怎么能掌握30s?”真的,用20%乙醇浸泡角膜上皮组织就等于角膜上皮细胞喝老酒!我们用30s作界限,在临床实践中见到有的病人角膜上皮层不“醉”,仍就无法将角膜上皮层和下面的前弹力里层分离开来,硬分的话,角膜上皮易破,变得不完整了。而有的角膜上皮层“最死”了,很容易分开,但过后上皮死亡,待新的上皮长好后才行,期间并人术后刺激大,还可能因为乙醇的化学刺激产生角膜雾状浑浊。
有病人曾想我们建议:“既然LASIK手术可用刀具制作角膜基质瓣,你们为什么不能研制出一种刀具来制作角膜上皮瓣呢?”病人探索的语气打动了我们,为此,我们和工程技术专家密切合作,迈开了整整两年的探索,来研制Epi—LASIK的微型角膜角膜上皮刀具。
第一个难关是智能性的进刀方法,角膜上皮层甚薄,且没人的厚度不一样,在50-60μm,刀插入角膜上皮层后,怎样能碰到下面的前弹力层时能自动停滞不前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招,要知道前弹力层是不能碰伤的,否则角膜将造成浑浊,经过分析,角膜上皮层较疏,刀锋不要太快就能进入,而前弹力层微密,只要一把纯刀就不能进入此层了。因此研制和掌握刀刃的刃度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