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移植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CD 25 分子的表达。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2、3、8周检测23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结果 角膜高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比角膜无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明显增高,也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6例发生过排斥反应的患者均在高血管化植床组,早期外周血中以CD +4 T细胞为主。结论 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测定外周血中CD 25 分子表达可早预见排斥反应的发生。
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疾病的有效手术,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据临床统计,在无血管植床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5%~10%。而在高血管化植床或二次移植者,排斥反应发生率高达50% [1] 。CD 25 是IL-2Ra,自1979年BONNARD等人从体外培养的CTC(Human cultured T cell)上发现以来,对CD 25 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CD 25 是促进T细胞活化的关键。最近又发现小鼠和人CD +4 CD +25 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2~5]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分析CD 25 分子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3例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其中男9人,女14人,年龄16~56岁。基本上排除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和眼部葡萄膜炎。
1.2 实验分组 依据角膜临床条件将患者两组:无血管植床组,8例;高血管化植床组,角膜有较多浅层或深层新生血管,15例。
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手术按临床上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步骤进行,环钻直径7.0~8.0mm,10-0尼龙线作连续或间断缝合。术后常规全身和局部使用地塞米松和抗生素,术后3~6月拆线。发生排斥反应时,激素用量加大。
1.4 术后观察 术后依据眼部睫状充血,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排斥线,角膜水肿和KP等体征判断有无发生排斥反应。分别与手术前1天,术后第1、2、3、8周从前臂静脉抽1ml肝素抗凝血,用于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测定。
1.5 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标记分析 小鼠抗人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Anti-CD 3 ·FITC、anti-CD 4 ·FITC、anti-CD 3 ·FITC,小鼠抗人anti-CD 25 和羊抗小鼠anti-IgG·PE购自美国BDIS公司。对外周血采用双色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全部数据应用流式细胞仪(FAC star puls.美国)和软件LysysⅡ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在半年观察期内,有6例患者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均发生在高血管化植床组,其中4例经激素治疗后治愈,2例植片变混浊。
2.2 术前无血管化植床患者或高血管化植床患者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分别为15.2%和16.1%。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以高血管化植床患者增高明显,见表1、图1。术后同时期比较,高血管化植床患者外周血CD 25 分子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化植床患者(P<0.01),术后第3周差异最大。术后高血管化患者CD 25 分子表达较术前也明显升高。
表1 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 (略) 2.3 对术后第3周数据分析,无血管化植床和高血管化植床患者外周血不同亚群T细胞CD 25 分子表达分别为:在CD +3 群体,分别为16.3%和27.4%;在CD +4 群体,分别为9.3%和18.6%;在CD +8 群体,分别为7.8%和8.3%,在CD +3 群体或CD +4 群体,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CD +4 群体差异最明显,见表2。
表2 角膜移植患者术后第3周外周血T细胞不同群体CD 25 分子表达 (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