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 特征 旋转斜视具有如下特征:(1)病史: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外伤史或颅内肿瘤摘除术病史。本组患者中未见有眼部手术引起者,这一点与张伟报道不一致[1],可能与所见病例较少有关。(2)发病机制:旋转斜视可能与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引起前髓帆受损有关[2]。从解剖上讲,上斜肌接受对侧滑车神经支配。滑车神经自神经核发出后,先弯向背侧,再向下方,最后进入前髓帆而交叉到对侧,然后支配上斜肌,模糊、视物倾斜、下楼梯困难,主诉复视者很少,若令患者注视门框,所以当前髓帆受损可引起双侧滑车神经麻痹。(3)症状:患者视物时可有倾斜感,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4)体征:检查眼球运动时,会出现双眼上斜肌减弱,临床上易忽略,患者比较明显的代偿头位是下颌内收。(5)辅助检查:主观检查包括同视机和双马氏杆检查。特点是外旋转斜视从上方到正前方再到下方度数逐渐增大。同视机和双马氏杆的检查结果不完全吻合,可能与检查方法种类不同有关。客观检查可用眼底照相测中心凹——视盘几何中心的夹角[3],正常值各家报道不一,据徐慧琴[4]报道,正常值为5.698°。一般情况下,正常黄斑区位于视盘中下1/3位置,低于此区域表明有外旋斜视。(6)立体视:所有患者经Titmus 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可达60秒角,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患者利用代偿头位(即下颌内收);②旋转融合范围较大,可达20°~40°,当出现旋转斜视时,患者运动融合的成分减少,而知觉融合的成分加大。
3.2 治疗 主要选用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其适应证是:(1)眼位多以外旋为主,第一眼位≥10°,下方视野达20°;(2)第一眼位无明显的垂直斜视;(3)上方视野垂直旋转均不明显[5]。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只产生内旋、矫正外旋,不易产生垂直作用,且手术主要矫正下方视野的视功能,对上方视野影响较小。对此手术我们的经验是,尽量使正前方外旋消失或产生轻度内旋,下方残留很小的外旋斜视度数,因手术远期易回退。外旋转斜视禁忌行下斜肌切断术,因为下斜肌的功能位置在上方,不能解决正前方和下方的外旋转斜视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大多数外伤性上斜肌麻痹常为双侧性,尽管双侧不一定是对称的,针对不对称的外旋斜视,若同视机检查正前方Ex=6°~10°和下方Ex=14°~18°,只需要行单眼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在手术眼的选择上可参考眼底照相结果,选择外旋转斜视度数较大的那只眼,手术台上用双马氏杆检查,所以术前应教患者反复训练,明确检查目的,熟悉检查过程。双马氏杆检查是手术过程中检查外旋转斜视矫正情况的最主要方法。
为避免旋转斜视的漏诊和误诊,我们主张对颅脑外伤的患者若有视物模糊,应常规进行双马氏杆和同视机检查,若发现有外旋转斜视应进一步行眼底照相等客观检查,以便确诊后使患者得到最恰当、合理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伟,赵堪兴,郭新,等.旋转斜视的临床特征及处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 22(10):826-827. 2 孔祥瑞,张建民.颅底骨折致双眼上斜肌麻痹1例.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1995,17(4):250. 3 Morton GV,Lucchese N,Kushner BJ.The role of funduscope and fundus photography in strabismus diagnosis.Ophthalmolgy,1983,90:1186. 4 徐慧琴,杨筱丽,钱钧,等.光学性旋转隐斜.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3, 11(4):171-173. 5 赵堪兴.斜视矫正术设计的思考.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507-50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