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两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直是“热度”极高的话题,最近的地方“两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关于改善医患关系的提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医学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我国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层出不穷,针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暴力攻击愈演愈烈,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侮辱致伤致残致死屡见不鲜,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时见诸于媒体。医患关系已不单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医患关系紧张的政府、患者、医院、媒体因素分析
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本来是疾病,为什么关系却如此紧张,甚至扭曲到势同水火频酿血光之灾的地步?深入探究分析起来,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是由政府、患方和医方、媒体以及法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第一、政府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医院体制改革以及对药品价格监管不到位、不健全,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缓解,产生了矛盾引发纠纷。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央财政预算中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逐年上涨。目前政府在全社会卫生总费用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弱化,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个人医疗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还在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看病吃药都需要自费。除了投入总量减少之外,投入结构也存在严重偏差。政府的投入中,用于公共卫生的比例明显过低且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而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比例大约为80%和20%。在政府投入日益减少的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却没能跟上和完善。对于广大群众,特别是特困群体,生活各项支出越来越多,再加上医疗费用改由自己部分负担甚至是完全负担,必然会影响家庭生活水平,很多家庭会因病致贫、返贫。再加之社会救助无门或杯水车薪,自然会产生、发泄不满甚至憎恨的情绪,从而间接或直接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医院的改革中,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逐年递减,使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基本上是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这两块来支撑。前者因物价部门的严格控制和价格体系不尽合理,导致医疗服务价格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因此,药品收入就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这种不科学不规范的补偿机制,使医院的公益职能与市场属性产生冲突,导致许多医院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这为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提供了滋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引起群众的不满。加之政府对药品价格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许多药品一出药厂价位就被抬高,在流通领域层层加码后才进入医院这个消费终端。由于最后的环节是由医院和患者双方完成的,患者自然将药价虚高的帐记在医院身上。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