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大幕的时候,将于9月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同样进入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为了举办好本届残奥会,北京在各个方面都做着细致而周密的准备。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北京在残奥会筹备工作中一直坚持高标准,一丝不苟地推进各项工作。
“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正在北京的不懈努力中得以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必将通过北京残奥会向全世界传扬!
“超越、融合、共享”———让残疾人共享奥运荣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雏形。1960年罗马奥运会时,来自欧美23个国家的约400名伤残运动员聚集罗马,在奥运会结束后举办了首次残奥会。从196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夏季残奥会和8届冬季残奥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指引下,同样感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和荣耀。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同一个组委会举办的两个奥运会之一,北京残奥会将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仅半个月便拉开序幕。早在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提出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请求时,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在主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同时,也将举办一届成功的残奥会。“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正是这种主办理念的直观表述。
据北京奥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加北京残奥会。根据规定,残奥会的参赛者为有肢体和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据目前的报名统计,参加北京残奥会的4000多名运动员中,视力残疾者700余名、使用轮椅者1800余名。
目前,北京残奥会的竞赛场馆都已在奥运会的场馆内选定,其中北京18个,京外2个(即香港马术比赛场地和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残奥会运动员住宿的残奥村在沿用奥运会功能区的同时,又增加了分级协调中心、轮椅存放中心和轮椅假肢维修中心。预计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将会有大量残疾人观众来到北京观看赛事,届时会有3.6万名经过培训并掌握助残技能的残奥志愿者为残疾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服务。
“北京准备好了”———创造物质和精神的无障碍环境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曾说:“创造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无障碍环境,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残奥会在筹备过程中一直坚持“无障碍”标准,切实推进包括场馆、住宿、交通、旅游甚至是精神层面的“无障碍”建设。
在将要举行北京残奥会比赛的20个比赛场馆和众多训练场馆中,都参照国际残奥委会制定的《残奥会场馆技术手册》,聘请国际残奥委会推荐的无障碍专家对各场馆的无障碍设计进行了审查和评估。同时在设施建设上最大程度地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便利,包括无障碍通道,卫生间、坐席的设计,醒目的标识和语音提示系统,现场大屏幕,低位服务设施等。
通过前一阶段的盲人门球国际邀请赛、轮椅篮球国际邀请赛和青岛国际残疾人帆船赛等测试赛,国际残奥委会专家组和参赛运动员以及残疾人观众等,都亲身感受到了“无障碍”的便利,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