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药学 >> 临床研究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改良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

http://www.cnophol.com 2008-9-4 15:06:42 中华眼科在线

    小梁切除术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它的应用挽救了上千万青光眼患者的视力,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往往导致滤过过畅,引起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时有发生[1]。因小梁切除术是外滤过手术,巩膜瓣缝线的张力极为重要[2],因此出现了许多改良手术,如Schaffer的松解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等。我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从而使手术更简单、快捷,防止术后滤过过畅,效果良好。现将我科收治的各类青光眼22例2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5年9月我科采用改良可调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2例28眼,其中男10例14眼,女12例14眼;年龄最小23岁,最大74岁,平均55.84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开角型青光眼4眼,青睫综合征1眼,继发性青光眼6眼。测眼压采用Schiotz手持眼压计,术前平均眼压(35.14±12.35)mmHg。

    1.2 手术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手术,作以角膜缘为基底舌形结膜瓣(11~1点),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巩膜面烧灼止血,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三角形巩膜瓣,基底5mm,厚约1/3~1/2巩膜厚度,用刀片分离至角膜透明区约1mm,穿刺入前房,缓缓放出房水,作虹膜周边切除,同时切除2mm×3mm包括小梁在内的角巩膜组织,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巩膜瓣三角尖端1针,然后作巩膜瓣可调缝线。方法是:从巩膜瓣基底部右侧内约2mm对应的角膜缘进针,过结膜后带浅层巩膜组织再缝合同侧巩膜瓣切口中部。不打结,让缝线骑压于巩膜瓣腰部,再平行缝合对侧巩膜瓣切口,最后在三角形巩膜瓣左侧内约2mm过浅层巩膜穿过结膜瓣基底部后仍从角膜缘出针(见图1),在角膜缘表面适度收紧后打活结,使可调缝线加压路径形态与巩膜瓣呈倒三角形(见图2)。最后用10-0尼龙线连续缝合结膜瓣,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纱布覆盖,无需绷带加压包扎。图1 缝线从角膜缘进针,缝合巩膜瓣两侧切口后仍从角膜缘出针图2 将缝线收紧后在角膜缘打活结

    1.3 术后观察与处理 22例28眼患者术后眼压高于17.30mmHg者3眼,经放松可调缝线及按摩眼球后眼压降至10.24mmHg左右,术后出现浅前房者3眼,眼压低于7.10mmHg者5眼,经收紧缝线后,全部患者前房恢复正常,眼压升至10.24mmHg左右。所有病例未行长效散瞳及绷带加压包扎处理。

    2 结果

    2.1 前房情况 22例28眼患者术中部分病人前房即逐渐形成,术后第一天无一例浅前房发生,术后第2天出现浅前房2例2眼,经收紧缝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出现浅前房1例1眼,经三面镜检查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收紧活动可调缝线,暂时封闭滤过道及药物治疗1周后前房形成,脉络膜脱离消失。

    2.2 眼压情况 术前20眼眼压在7.10~12.23mmHg范围,低眼压5眼,高眼压3眼经调整缝线松紧后恢复正常。22例28眼患者出院时测眼压均控制在7.10~17.30mmHg之间,出院后追访6个月未发现眼压高于20.55mmHg者。

    2.3 滤过泡 根据Kronfeld分类标准,出院滤过泡形态为扁平弥漫型者22眼,束状泡者6眼。

    2.4 视力 出院时视力提高21眼,占75%,视力不变者6眼,占21%(含3眼无光感者),下降1眼,占4%。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青光眼)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线画法 瞳孔又大又亮

冷艳眼妆让你成为万人

几款派对黑色系妆容

非主流女生的迷人眼妆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