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62例(180眼)白内障患者采用上方6mm巩膜隧道切口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植入人工晶体(180眼)。结果 术后3天视力达0.5以上者142眼(78.89%),术后1个月视力达0.5以上者146眼(81.11%)。术后散光轻、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结论 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愈合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及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之优点,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白内障;小切口;人工晶体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广泛开展,传统大切口术后散光重、并发症多而影响术后恢复。我院自2003年6月开始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2例180眼,男96例104眼,女66例76眼;年龄35~84岁,平均63.97岁;老年性白内障147例165眼,青光眼并发白内障7例7眼,外伤性白内障8例8眼;术前视力光感~0.04者154眼,0.05~0.2者26眼;核硬度Ⅱ~Ⅴ级。光定位和色觉检查均正常。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及眼A/B超检查,并以电脑程序SRK—Ⅱ公式计算所需人工晶体度数,角膜穿通伤患者参照健眼数据。
1.2 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球后麻醉和压迫降眼压,作上方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以12点为中心做6mm直线半层巩膜垂直切口,中央距角膜缘1.5~2.0mm,制作巩膜隧道向前越过角膜缘血管弓进入透明角膜内1.5mm,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行直径约6mm的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将晶体核旋入前房,以黏弹剂包裹晶体核,扩大内切口至7~8mm,以注水圈套器伸入核下方,将晶体核娩出,以注吸针头冲出晶体外层核并注吸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满黏弹剂,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置换黏弹剂,“8”字缝合巩膜外口1针,平衡盐液充盈前房,结膜瓣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和地塞米松2.5mg,使球结膜自然复位并覆盖切口。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3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1~0.4者27眼(15.00%),0.5~1.0者142眼(78.89%),<0.1者11眼,为外伤性白内障及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0.1~0.4者21眼(11.67%),0.5~1.0者26眼(14.44%)。
2.2 并发症
2.2.1 术中并发症 上方虹膜损伤4眼,为内切口过早进入前房,虹膜反复脱出造成;后囊破裂9眼,伴玻璃体脱出7眼,均发生在注吸时,玻璃体脱出者注入黏弹剂行干性抽吸,剪除前房玻璃体,人工晶体以完整的前囊环为支撑植入睫状沟。
2.2.2 术后并发症 角膜内皮轻度水肿12眼,均于1周内消退;人工晶体前膜形成5眼,均为外伤性白内障,给予活动瞳孔,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局部热敷,3~5天消退。
3 讨论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是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1],而角膜散光和切口的长度成正比[2]。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少等优点[3]。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超声乳化术结果相近,明显高于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4]。此项技术不需昂贵的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有关手术技术方面,笔者体会有以下操作要点:(1)隧道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外切口要整齐,隧道长度应以3mm为宜,要形成内长外短的梯形,有利于核的娩出,且当晶状体核较大时可以在隧道内碎核,外切口缝合1针有利于切口的愈合。(2)娩核前要做好充分的水分离和水分层,要以黏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并充分形成核后囊的间隙,防止圈套器划破后囊。
该术式与传统ECCE相比,其切口的大小、位置、形状、结构均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对Ⅳ级以上的硬核白内障较超声乳化手术更安全,加之投资少、技术易掌握,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奕志,李绍珍.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术中控制.中华眼科杂志,1993,29:323-325.
2 黄佳美,周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的控制.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13-15.
3 吴仲新.适于基层医院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2,21:614.
4 徐庆斋,刘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临床研究.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168-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