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病研究进展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3期第19卷 文献综述 作者:马晶 王安民 邓清 于秀敏 单位: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齐鲁制药厂研究所(马晶,王安民,邓清);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于秀敏) 关键词:干眼病;人工泪液
干眼病是一种眼科常见病,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人工泪液。国外对人工泪液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多种人工泪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国内虽然至今未有卫生部批准的人工泪液上市,但对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 干眼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研究
干眼病(dry eye)是一组因泪液分泌低下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泪液异常而致眼表上皮干变的常见病。主要包括干性角、结膜炎(KCS)和Sjogren综合征(SS)两2种类型。其病因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因为干眼病患者的红细胞免疫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呈一致关系[1],但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研究干眼病的一种较为经典的方法是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干眼病患者的BUT明显低于正常人。一般认为,泪膜通常由3层组成[2]。最外层为蜡质和胆固醇酯构成的脂质层;第二层为较厚的泪液层,含有无机盐、葡萄糖、尿素、酶类、蛋白质、糖蛋白和使泪液有缓冲作用的碳酸氢盐离子;第三层为粘蛋白,大部分由结膜的杯状细胞分泌,3层中无论哪一层出现异常都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导致泪膜早破,BUT缩短。用该种方法研究发现,人工泪液可以补充水分、湿润眼表面,产生粘液性吸水性溶液覆盖于眼表面,延长BUT,改善病人症状。
目前国外较常用的是通过测定角膜上皮对荧光素钠的吸收量来评价角膜上皮的通透性。这主要基于Gobbel等[3]在1989年所做的一项试验,发现干眼病患者的角膜上皮对于荧光素钠的通透性是正常人的2.8倍,而用人工泪液可使这种通透性明显降低。这一发现后来被进一步证实[4],并作为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病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2 国内外研制的几种人工泪液
2.1 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人工泪液 正常人角膜上皮细胞间联结紧密,可以防止水和各种离子的渗透。而干眼病患者的细胞间联结遭到破坏,严重者会出现点状溃疡,角膜上皮失去屏障作用导致通透性增加,致使角膜呈脱水状态。20g·L-1聚乙烯吡咯烷酮人工泪液[4]除了能润滑眼球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这种细胞间联结遭到破坏导致的角膜通透性增加,恢复上皮屏障作用。采用不加防腐剂的20g·L-1聚乙烯吡咯烷酮人工泪液治疗6wk后,患者角膜上皮通透性可降低63%.
2.2 泪然(tears natural)滴眼液[5] 由爱尔康(Alcon)眼药厂研制,含3g·L-1羟丙甲基纤维素和1g·L-1右旋糖酐70,根据所含防腐剂成分的不同分为泪然(含苯扎氯铵作防腐剂)和泪然Ⅱ(含Alcon公司的专利防腐剂Polyquaternium-1),药效学试验通过测定角膜上皮对于荧光素钠的吸收程度,表明泪然Ⅱ对于角膜上皮有更好的修复作用,能使角膜上皮基本恢复正常。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