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例角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观察,总结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例角膜翼状胬肉行切除术。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可将角膜翼状胬肉完整切除,无角膜深层损伤、不易伤及直肌、减少复发等优点。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易接受,疗效满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术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除保守治疗外在翼状胬肉进行性肥厚且已侵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时可考虑手术治疗[1]。我科自2006年3~12月采用该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20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8~65岁,平均54.5岁;年龄标准差为5.12岁,右眼11例,左眼8例,另1例为双眼,病程3~12年;均为鼻侧翼状胬肉且首次接受手术。
1.2 手术方法 术前15 min予以术眼1%丁卡因表面麻醉,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结膜囊冲洗。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少量混合液对翼状胬肉颈部做结膜下浸润麻醉,尽量使结膜与其下组织分离。虹膜恢复器伸入翼状胬肉下由颈部向两头分离,提起头部用显微剪沿胬肉颈部作平行角膜缘的弧形结膜切口,沿此切口向体部作结膜与其下病变组织充分剥离,直至半月皱襞。结膜下从体部将翼状胬肉剪断,注意不可伤及眼肌,巩膜表面要清除干净。提起胬肉体部断端沿其生长方向由角巩缘向瞳孔区钝性分离,用2号小圆刀刮除残余胬肉,忌用暴力,尽量不损伤角膜前弹力层及实质层。烧灼器点灼巩膜表面的小血管及出血点,分离上下方健康球结膜移位至缺损处,平铺结膜并固定在浅层巩膜,暴露角巩缘后2.5 mm巩膜。涂抗生素眼膏,纱布遮盖包扎,次日复查换药,予以托百士眼液、贝复舒眼液点术眼,4次/d,持续2周,术后5天拆线,角膜上皮无染色后可辅以0.025%地塞米松眼液或典必殊点术眼,4次/d,持续20天并逐渐停药,术后避免与刺激因素接触,同时复查角结膜恢复情况及眼压。
2 结果
本组经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以角膜表面光滑,结膜平整,无胬肉组织向角膜方向生长爬行为治愈,以结膜充血有向角巩膜缘生长趋势为复发。术后19眼患者角膜恢复透明光滑,均自觉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2眼因翼状胬肉生长时间太长已侵入角膜基质层,术后遗留角膜斑翳,全部病例观察3~6月无复发。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2]。在翼状胬肉进行性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影响视力,影响眼球运动,影响美观时需手术治疗[2]。以往的手术方式有单纯胬肉切除、胬肉转移术、胬肉切除并结膜移植、角结膜瓣移植等[2],手术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手术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难点是无法使角巩膜表面光整平滑并尽快上皮修复。笔者注意到翼状胬肉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退行性改变,病变位于结膜下组织内,由结膜向角膜爬行生长,因此手术的关键在于力求清除结膜下全部病变组织,由翼状胬肉头部直至泪阜,现将传统术式与此法比较如下:(1)传统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是用小圆刀从胬肉头部前0.5 mm处切开一浅沟,从此沟开始做一极薄的角膜板层切开,连带胬肉头部分离至角膜缘[1]。此法板层的厚度无定论,取决于术者的经验,不仅易损伤角膜基质层,致角膜表层不光滑影响上皮修复而且残留的胬肉组织不易清除干净。本手术方法不从角膜上开始做切口,而由颈部作切口向两头分离,并沿颈部切口向体部作结膜下病变组织充分剥离直至半月皱襞,避免了损伤角膜表层和眼肌。(2)传统术式是用小圆刀切除角膜上的胬肉,而本法从体部将翼状胬肉剪断,再由断端沿胬肉生长爬行方向向角膜方向彻底钝性分离并撕脱,若一次性“拔除”干净术中可以不用小圆刀操作。样的术式遵循了胬肉病理发展趋势,清除胬肉彻底,避免损伤角膜表层,为角膜恢复光滑透明便于周围新生角膜上皮细胞生长,及时形成保护屏障奠定了基础。同时暴露角巩缘后2.5 mm巩膜,术后点贝复舒眼液、地塞米松眼液并坚持用药,目的在于使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增生之前,被切除的角膜浅层组织已愈合,达到光滑平面,防止结膜组织向角膜移行导致翼状胬肉复发。
各种胬肉复发率约20%~30%[3],再次手术较困难,所以应当争取手术一次成功。本手术方法操作较传统术式简单,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立信.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23.
2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2.
3 余小红,周志军,王木保,等.泪阜部分切除对胬肉术后复发的影响.中华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