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青
编者按 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农村的医疗设施、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上海,占地1200平方公里的崇明县,“滞后”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那里的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崇明紧紧抓住“看得到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三个环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三级卫生保健基础,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让郊县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乡村医生拿工资 “做了30多年乡村医生,今年开心的事情特别多。”在崇明县城桥镇鳌山村中心卫生室,周渭南医生这样对记者说。 周医生最舒心的事,是他和全县534名乡村医生一样,全都纳入了“镇保”,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后顾之忧。今年推出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让乡村医生们跟城里医生一样拿起了工资,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从药费、检查费、诊疗费中提成。 “一个月960元基本工资,300——500元月考核奖金,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拿着心里踏实。现在,我只要想一件事,就是全心全意为农民做好健康服务。” 点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的崇明县,将50多万农民的健康保障放在首位,县政府加大卫生投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为农民“看得好病”创造了必要条件。 村卫生室变亮堂 指着500多米开外一幢红瓦白墙的两层新楼房,周医生告诉记者,下个月,他将与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告别现在白天也要开灯的村卫生室,迁入120多平方米的“新居”。新的村卫生室,按规范设置了诊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康复室、治疗室、注射室和信息管理室,药房间的墙上还设有温度计和湿度计,农村的诊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点评:村卫生室是本市120余万农民家门口的医院,是让农民“看得到病”的第一步。为改善村卫生室就诊条件,提高硬件水平,自2006年起,本市实施一项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000所市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这一计划连续三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预计在今年11月底前就可全部完成。 农民看病费用降 路过村卫生室顺便量一下血压,有什么不舒服先打个电话咨询,既免了诊疗费,也感觉“家门口医院”越来越亲近。现在,农民主动就医的多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村卫生室药品实行“原价进,原价出”后,那些患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年服药的农民,坚持服药者明显比过去增多。“药价下降,乡村医生的工作也比以前好做了。”由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遣到合中村卫生室工作的丁杰医生说。 崇明县卫生局局长彭桂芳介绍,今年2月,县政府拿出2000多万元托底,确定了208种基本药品目录,其中西药158种,中药50种,开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截至今年6月30日,225家村卫生室减免费用172万元;诊疗费减免9万人次,计184万元。 点评:在农村实施惠民利民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引导农民常见病、多发病在村卫生室就诊,已基本上成为现实。统计显示,2007年本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门急诊就诊,77%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17.5%在区级医疗机构,5.5%在市级医院,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合理就医格局。 “因病返贫”成往事 家住崇明新河镇联益村的村民沈芳菲说,自己看着家门口的村卫生室一年一年变样,现在已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身患尿毒症的她更感慨的是,一样看病,这几年从自己口袋摸出来的钱,逐年在减少。 沈芳菲给记者算了她的一笔账:今年预计需支出医药费8万元;但由于年初付12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根据规定比例,可报销5万元左右,加上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预计全年个人支付的医疗费,大幅减少到了1万元。今年,她老母亲被查出患了子宫癌,目前手术后正接受化疗。“一个农村家庭中有两个大病患者,以前即使是富裕人家也无法承担。要没有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体系,低收入家庭要想看病吃药,简直难以想象。” 点评:由“个人+政府+集体”共同筹资建立的上海合作医疗体制,已成为上海郊区农民健康权益的保护伞,成为让农民“看得起病”的关键所在。目前上海郊区乡镇、行政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已实现100%全覆盖,农民参保率逐年提高。而随着门诊、住院和大病补偿水平逐年增长,农民抵御“因病返贫”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据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披露,明年本市合作医疗筹资有望由“以收定支”改为“以支定收”,而报销比例将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至“8765”,即村卫生室报销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销70%,区级医院报销60%,市级医院报销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