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东 读完健康报刊登的《技术与人文亟待“深情相拥”》一文(9月23日2版)后,我立刻联想起了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关于“高科技与高情感(High Tech / High Touch)”的论述。
1982年,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中首先提出这一论述,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补偿性的高情感,并预测21世纪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时代”。“我们社会里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25年后,奈斯比特在另一部著作《定见》中重提“高科技与高情感”这个话题,并将之称为现代社会的“公式”。
无独有偶。另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也曾有过类似叙述:“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情感的社会。”
社会越是向高科技发展,越要从更高层面上满足人们心理、情感及精神上的需求,这就是“高科技与高情感”模式的原理。奈斯比特想通过它来表达一种独特的观点,即技术需要与人性结合起来,平衡发展。也许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大趋势》的出版并未引起国人足够的关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这一理念在艺术设计,诸如住房建筑、室内装饰及美育教育等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在我看来,“高科技与高情感”模式适用于各行各业,尤其适用于医院。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最需要人文滋润。回顾20世纪,医学技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即医疗方式的人本弱化。医疗服务的高科技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深藏其中的人文特性却逐步被湮没。
不久前作古的外科巨擘裘法祖教授曾用自己的双手轻轻触摸一位患者的腹部,为其进行体检诊断,没想到患者竟因此落泪。因为此前他先后看过6位医生,却没有一位医生伸出手触摸他的身体。这个真实的故事曾多次被人提及,很能说明问题。现代的诊病方式很有代表性,似乎有了高科技的参与,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医学与人渐行渐远,医生见病不见人。这不仅破坏了医患关系,还导致了医疗质量的下滑,直接造成对生命的损害。
据有关统计,60%~70%的医疗事故是由于分科太细造成的。医疗纠纷出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医疗纠纷不是出自技术方面的差池,而是因为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办事不得体。不时见诸报端的恶性事件在警告我们,医疗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塑造优秀的人本文化,把温暖的“高情感”注入冷漠的“高科技”之中,实现情感与科技的联姻,人文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从而使医学回归到人道主义正途上来。
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高级生命形式,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在医院中,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医院员工同样面临着繁重的身心负累。作为“高科技”的掌控者,他们也需要“高情感”的温暖:他们希望被尊重,在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一些医院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强调“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高情感”的投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性张扬的强调,既是医院人文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高科技与高情感”模式的核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断抛弃狭隘的本位主义、尊卑意识和自我中心倾向。只有这样,高科技与高情感才能在医疗领域并肩前行,医学与人文才能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