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不良的早期处理 眼科新进展 2000年第1期第20卷 临床报告 作者:傅明龙 单位:傅明龙(皖南医学院附二院眼科 安徽省芜湖市,241000) 关键词:青光眼治疗;滤过不良;5-氟尿嘧啶
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41(2000)01-0072-02▲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是导致滤过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有手术方式的改进和术中抗瘢痕药物的应用等,但术后仍出现滤过不良。为采取补救措施,我科对滤过不良、眼压升高的患者,采用滤过区球结膜下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及眼球按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4~1997年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不良病例23例25眼,男8例,女15例,年龄44~67a,平均56.4a,原发性青光眼18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其中二次手术2例,9眼于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眼压升高发生在15d~3mo,治疗前观察眼压,检查房角、滤泡等。
1.2 方法 5g·L-1地卡因充分表面麻醉后取2mL注射器连5号注射针头,在距滤过区1cm的颞或鼻侧球结膜下注入少许地塞米松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使球结膜隆起,边注射边潜行分离至滤过区,摇动针头利用针尖切开和分离结膜下包裹的囊壁或瘢痕组织,范围大约2~4mm,可见滤过区隆起、变白。完成针刺分离后,在滤过区旁注射5-Fu,退针后结膜囊冲洗,每天1次,4d后改每2d1次,计7次。滤过区对方眼球按摩3~5min,每天2~3次,根据眼压情况而调整,疗程10d后统计,5-Fu总剂量小于50mg,观察眼压、滤泡、角膜及眼内等。
2 结果
2.1 眼压 治疗前25只眼的眼压为3.44~5.78kPa,平均4.04kPa±0.70kPa,其中大于3.73kPa者20眼,治疗后眼压2.31~3.25kPa,平均2.71kPa±0.37kPa,其中小于2.79kPa者19眼,治疗前后眼压比较(t=6.88,P<0.01),治疗前后眼压有显著性差异。
2.2 滤泡 根据Kronfeld滤泡分类,治疗前非功能性滤泡25眼。治疗后转为功能性滤泡20眼,成功率80%,非功能性滤泡5眼中,有3眼为滤过内口阻塞所致,2眼可用药物控制眼压,3眼于第一次手术后0.5a再次手术。
2.3 并发症 1例在5-Fu总剂量30mg时发生角膜上皮损害,经处理2wk后修复,治疗失败。未见眼内炎、低眼内压等其它并发症。
3 讨论
青光眼滤过术早期失败,如及时处理仍可恢复其滤过功能。早期失败的表现有:眼压升高、结膜与巩膜粘连、结膜变厚、滤泡处结膜血管粗大、多而充血、滤泡扁平或包裹性囊样等。可发生在术后1wk内,也可发生在术后数周或数月[1]。发现失败征象后,首先进行房角检查,观察滤过内口有无阻塞物,明确内口是否开放。对内口开放而滤过不良者,以往多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再进行手术修复,如单纯应用针刺分离或切除,术后易重新粘连,效果较差。抗代谢药5-Fu,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滤过成功率的作用。采用激素、分离针刺联合注射5-Fu,辅以按摩眼球,起着互补作用,促使滤过功能的恢复。经针刺分离后,应用激素和5-Fu防止成纤维母细胞形成,避免分离开的囊壁重新粘连闭合,眼球按摩,促使房水流进滤过道,机械冲刷使结膜及巩膜上组织从巩膜切除外口向外隆起,防止巩膜切口愈合,使较多的房水渗入滤过区。
5-Fu使用剂量,以往主张每次小剂量3~5mg,而本组5~7.5mg,还可使用冲击量10~15mg,但须减少注射次数,总剂量不大于50mg,注射完毕对结膜注射孔稍加压,结膜囊内冲洗,防止药物渗出及残留对角膜的损害,并用抗生素及角膜营养剂,可有效减少角膜损害。一旦出现损害,立即停药,适当处理,促进修复。由于5-Fu的生物效应时间长,其损害修复时间也较长,如需继续用药,须在彻底修复之后。 青光眼术后滤过功能下降,应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对高危对象,如年龄小于40a,长期眼部应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及眼部手术史者[2]。本组扁平或无滤泡者,均为术后不能按时随访,直到眼压升高,视功能进一步下降才引起患者警觉,此时一旦保守治疗失败,眼压升高不可控制,须及时再次手术,避免视功能进一步受损。
参考文献:
[1]吴振中,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33-234. [2]金家炽.包裹性囊状滤过泡[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89;13∶7-11. 收稿日期:1998-08-25 修稿日期:1998-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