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 王雪芬 良医,历来为人所赞赏。中国古代就有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相者,谋国家之兴旺发达;医者,百姓之健康所系。“相”与“医”两者相提并论,可见为人医者是多么受人景仰。
何谓良医?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答案。李时珍尝百药,穷毕生精力著就《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伤员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还有“万婴之母”林巧稚,她将自己全部的爱悉数分给了无数的母亲和婴儿;还有获“人民的好军医”称谓的华益慰,从医56年的他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这些良医的代表已经跨越了行业的界限,成为整个人类的优秀代表。我们有理由为他们骄傲,为我们这个职业自豪。
挽救病人于生命危急之时,是良医;救治病患于身体伤病之时,是良医;抚慰患者于精神痛苦之时,是良医……但是,还有一类良医容易被忽略,或不被认可。我偶然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治得好的医生。”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医生占了医生队伍的绝大多数。但也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浪潮也渗透到了医疗行业,催生了某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无良医生。
记得多年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则记载。一个人从医学院毕业后,接过他父亲的诊室开始行医生涯。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好了您看了十几年的那个老病人。”父亲望着他那张年轻而得意的脸,平静地说:“孩子,你可知道,没有他那‘治不好’的病,哪来你昂贵的学费,哪有你的今天呢?”
尽管这个故事有些极端,但却引发人们对于医生职业道德的深思。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儿科专家切奇博士曾在他写的《一个意大利医生的告诫——不能治的病,别花冤枉钱》文章中这样说:“如果你的患者的病确实治不好了,你要告诉他的家人。如果明明知道患者的病不能治,你还给他治,让他花很多钱,这就是不道德。”
现实中的误诊误治,我相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医学的局限,而并非医生主观上刻意为之。只是我们仍需警惕,防止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发生。如果你发现自己确实没有能力诊治这个病人,那就把他推荐给有能力的人吧。
亚里士多德说:“在科学上进步而在道义上落后,这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今天重新思考这句话的意义,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医学甚或社会,如果没有在道义上同时进步,则显得尤为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