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4例,视网膜复位36例,未复位8例。视网膜复位者,视力提高的32例,不变者3例,减退者1例。其中黄斑孔24例都是裂孔较大(>1/4PD),曾经手术未愈或复发的病例,视网膜复位21例,未复位3例中2例为膜形成ⅢB2级,1例合并脉络膜脱离及其他部位裂孔。巨大裂孔9例,视网膜复位7例,其中1例为无晶状体眼,4例术后又补充裂隙灯激光1~2次,未复位2例,其中1例巨大裂孔达210度,1例加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复位,后因并发白内障作晶状体囊外摘出加放硅油,术后视网膜又脱离。其他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1例,视网膜复位8例(3例加硅油填充),未复位3例,此3例为术后视网膜复位,但2~3周后因PVR发展而再脱离,终至漏斗状脱离。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此8例手术成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恢复最佳者达0.8。
眼内异物嵌顿于视网膜并包裹2例,虽在术中作过眼内激光后再取出异物,磁性异物大小分别为1mm×2mm及1mm×2.5mm铁屑,术后半月~1月仍发展为视网膜脱离,而再作环扎加压注气C3F8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1例不变,1例减退。
眼内激光激射曝光时间过短,可能在界面上发生“爆破”效应,引起视网膜穿孔。因此曝光时间不宜短于0.2s。
眼内激光的并发症,由于眼内激光能量过大或操作不慎机械性损伤,可能发生出血或视网膜穿孔。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有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未再治疗。
3 讨论
半导体激光(810nm红外线)能量输出稳定、效率高、结构简单、不需外循环冷却水[3]。
组织对激光能量的吸收与色素多少有关,对色素重的眼底,眼内激光能量要低,宜选择200~350mW,曝光时间0.2~0.4s,而对色素浅的眼底,眼内激光能量要更大,曝光时间要更长。如对色素重的眼底采用色素浅的激光参数能量即可能导致视网膜穿孔。
半导体激光穿透力比氩激光、氪激光强,能穿透混浊的晶状体和轻度的玻璃体出血,仅5%被介质吸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可吸收8%半导体激光,脉络膜则可吸收20%半导体激光[3]。脉络膜内黑色素分布不规则,有较低吸收系数的大血管,导致脉络膜吸收激光能量的波动,所以光凝斑强度分布不均匀。由于脉络膜吸收半导体激光较多,故眼内激光在视网膜上产生Ⅰ~Ⅱ级反应就够了,它可以在脉络膜上产生更大反应[2]。所以不宜采用过大激光能量,避免治疗过度。
半导体激光束呈圆锥角,为发散光束,故激光探头应保持与视网膜表面距离1~3mm,才能形成激光斑。移近探头1mm,组织得到能量将增加4倍。
冷凝可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播散进入玻璃体腔和视网膜表面,导致PVR复发[1]。用眼内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则可大大减少其发生。对靠近后极部的裂孔,冷凝困难,采用眼内激光有效而方便。
眼内激光可作全视网膜光凝及光凝新生血管区,因而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眼内激光解决了术后因屈光介质混浊而无法进行激光治疗的问题,还可减少术后眼内再出血及新生血管形成。
血红蛋白可吸收激光的能量,故出血妨碍眼内激光的作用,手术中应将视网膜表面覆盖的出血吸去,才可进行眼内激光。如术中出血增多,可用升高灌注瓶的方法,提高眼内压力来制止出血。
从本组病例分析来看,能否治愈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不完全取决于眼内激光是否成功,眼内激光是治疗眼内多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是玻璃体切割手术中一个重要步骤。
1,赵培泉,陈钦元,王文吉.眼内激光的用途.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285
2,William E,Smiddy MD.Diode endolaser photocoagulation.Arch Ophthalmol,1992,110∶1172
3,孙昕,廉景才,王康孙.半导体激光在眼科的应用.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193
4,William E,Smiddy MD.Hist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diode laser-induced chorioretinal adhesions for experimental retinal detachment in rabbit eyes.Arch Ophthalmol,1992,110∶1630
5,赵培泉,王文吉,陈钦元.眼内激光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23
6,蔡锦红,洪荣照.眼内冷凝眼内激光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105
7,洪荣照,吴护平,吴国基.视网膜切开联合眼内激光治疗难治性视网膜脱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629
(收稿:1999-05-01 修回:2000-01-21)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