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多发性硬化误诊1例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28 17:02:58 中华眼科在线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已婚,工人,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wk于20040921入院。患者于20040914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疼,口服布洛芬后好转,熬夜后自觉双眼视物变形并明显视力下降入院。入院眼科检查:VOD 0.2,VOS 0.1,眼前段未见异常,双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黄斑部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12.1×109/L,嗜中性粒细胞79%;FFA:黄斑部点状渗漏,黄斑水肿。入院初步诊断:黄斑水肿(原因待查),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视力明显好转,最好时VOD 0.8,VOS 0.6。20041009晚患者诉头晕、头痛、视力下降并伴有四肢麻木,请神经内科会诊,诊断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转神经内科治疗。在神经内科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经高压氧及扩血管治疗后头晕头疼好转。因视力无好转再次入眼科治疗,VOD CF/20cm,VOS CF/20cm,双眼水平震颤,双眼瞳孔大,约6mm×6mm,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见双眼视乳头充血水肿,左眼较右眼明显,视网膜水肿,三面镜检查见双眼周边视网膜可见少许点状出血。辅助检查:VEP示右眼P100波潜伏期延长,左眼诱发电位未引出。MRI检查示:小脑及脑干多发性硬化。再次转入神经内科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20041115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时VOD 0.6,VOS 0.5,双眼视乳头水肿减轻,瞳孔3mm×3mm,光反射灵敏,但双眼水平震颤未消失。

  2讨论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复发的脑脊髓和视神经的损害[1]。好发于青壮年,尤以女性好发。其临床表现多样,尤其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使病程迁延,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2]。M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等,其次为走路不稳等脑干和小脑症状,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和视神经等。我国和日本是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多见,西方国家是以脊髓脑干小脑症状多见[3]。视力下降为多发性硬化的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发病急,轻则视物模糊或一过性视朦,重则完全失明。表现为视乳头炎者可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界不清,视乳头及周边视网膜可有少量出血渗出;表现为球后视神经炎时早期眼底正常,晚期出现视神经萎缩[4]。多发性硬化可根据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和视觉诱发电位、CT以及MRI等检查确诊。MRI检查比CT检查的敏感性更高,阳性发现率可高达95%[3]。由于多发性硬化的病因不明,治疗尚无特效药,首选药物是皮质激素,反复发作者可给予免疫抑制剂。该患者被反复误诊的原因为: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年轻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狭窄片面的思维方式,缺乏综合全面分析。对于眼科医生来讲应多了解相关的神经内科知识,采集病史不能片面主观,询问病史要详细,体格检查要系统,辅助检查要有针对性。双眼视力下降多由颅内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注意是否有全身疾病,针对性做辅助检查,全面分析病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发现某些全身疾病的窗口。

   【参考文献】

   1秦朝晖,余华峰.视神经炎与细胞因子.国际眼科杂志 2003;3(4):869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77

  3赵忠印.内科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705707

  4杨景存.视神经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850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多发性硬化)的信息
  热门图文

神秘烟熏妆恋上黑色魅

缓解眼袋五个日常小良

成就冬日IN迷雾眼妆4大

耀眼夺目的珠光宝气眼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