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中以间歇性外斜视为主,其次是恒定性外斜视和继发性外斜视[2]。外斜视主要发生在12岁前,12岁后发生率明显降低[3]。而本研究中恒定性外斜视占主要成分(66%),可能与本研究中患者就诊年龄偏大有关,≥15岁的占63%,与间歇性外斜视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时就诊率低,就诊晚,发展至恒定性外斜视才治疗有关。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术后正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设计手术量[4,5],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很难凭数字计算确定术后效果。国内一般多采用赫雨时的公式,水平肌后退和缩短各1mm可矫正5°[6]。但临床上常发现此量往往达不到目的。因此我们把按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4~6mm作为术前估计量。我们体会到要使外斜视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前要反复用三棱镜中和33cm和5m的斜视度,按除去融合后最大斜视度决定手术量,术中同时进行调整。本研究术后近期与远期正位率分别为82%和80%,与麦光焕等[1]报道的81.78%和81.14%相近,术后眼位矫正效果较好。局麻手术时部分患者精神比较紧张,使用过多调节和辐辏,手术时未达手术量时即出现正位或过矫现象,导致术后出现欠矫,因此术中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最好坐起观察眼位,尽量让患者消除紧张。本组中10例欠矫均与手术量不足有关,其中4例为继发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意健眼同时手术,导致手术量不足,而出现术后欠矫。
外斜矫正术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多数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眼位回退现象[7]。发病年龄越小,外斜复发情况越多,年龄越长,正位率越高,外斜复发越少[8]。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术式所要求的手术量是不同的。实际上,斜视度的大小,肌肉的宽度及厚度,肌肉附着点及肌肉本身的张力等也是影响手术量的因素。因此手术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视力、屈光情况、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斜视类型、眼外肌情况等因素,来设计手术。一般认为,儿童外斜视过矫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复发,我们也观察到术后儿童近期外斜轻度过矫,术后远期疗效较好,但考虑到成人过矫消失慢,术后复视,一般成人我们矫正到正位即可。
总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影响因素很多,为了提高正位率,减少回退,对共同性外斜视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术前需反复的测量斜视度数,使误差减少到最小。对间歇性外斜视及全麻下手术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在检查及手术中能更好的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麦光焕,杨少梅,烑力京,等.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实用眼科杂志 1994;12(1):225227
2 Govidan M, Mohney BG, Diehl NN, et al. Incidence and types of childhood exotrop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phthalmology2005;112(1):225227
3 Mohney BG, Huffaker RK. Common forms of childhood exotropia. Ophthalmology2003;110(11):20932096
4包菁,陶永贤.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 例.国际眼科杂志 2006;6(2):483485
5刘世纯,陶永贤,宋胜仿.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 2005;5(4):797798
6赫雨时.斜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39349
7张方华.世界斜视及弱视动向.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80;5(1):3
8麦光焕.现代斜视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8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