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并发症很多与角膜瓣有关[36]。角膜缘出血就是其中较为常见并发症之一[7]。手术中,角膜瓣的制作为8.5~9.5mm,这就导致角膜瓣边缘出血的可能。本研究显示, LASIK术中角膜缘出血的发生率为6.1%。主要是由于角膜缘的浅层血管网和深入角膜内的新生血管在制作角膜瓣时被损伤,引起出血并向角膜瓣下沿基质床向周围扩散,形成血面甚至血凝块。轻者,经压迫可止血,对术后视力无明显影响;重者,止血时间可能较长,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甚至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导致切削的准确性下降。部分持续出血者可使手术难以进行,强行手术可出现不均匀性切削,导致术后不规则散光,严重影响术后视力。在实施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等个性化手术时,其影响将更加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角膜缘出血的原因很多。本研究对象显示,角膜瓣边缘出血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前配戴角膜镜:角膜接触镜(CL)是目前临床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由于CL直接戴于角膜表面,可导致角膜缺氧或炎性刺激,角膜周边血管长入。停止戴镜后,虽然新生血管内血柱可消退,但管鞘长期存留。当再次戴镜或遇到刺激后,新生血管复现[8]。这是引起LASIK术中角膜缘血管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2)术前慢性炎症反应:当结膜及角膜发生炎性刺激时,角膜缘血管网扩张充血,制作角膜瓣时容易损伤导致术中出血。(3)角膜直径过小:由于角膜负眼压环的直径是固定的,当角膜直径小于负压环直径时,容易发生角膜缘血管网出血。(4)角膜瓣制作时位置偏移:负压环抽吸角膜时由于患者或手术医生的操作不当,导致板层刀切削时偏位,损伤到角膜缘血管网或新生血管,引起出血。(5)角膜负压环选择不当:角膜地形图可提示角膜直径的大小,但有时与实际之间有距离,应适时调整负压环的大小。否则,环过大容易引起出血。 角膜缘出血的预防和术中的处理:(1)消炎: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或消除角膜缘血管网的充血状态。(2)停戴角膜接触镜时间延长:一般认为,停戴角膜接触镜2wk后可行激光屈光手术。但临床观察,停戴2wk后仍有部分患者新生血管没有明显消失。因此术前除观察角膜本身的情况外,还要注意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缘血管网的恢复情况,必要时应延期手术。(3)术前使用钠舒达:术前应用钠舒达点眼可收缩血管,达到避免或减少出血的目的[9]。(4)负压环的选择:负压环固定角膜时,环的直径要和角膜吻合,固定的位置一定要正确,必要时可选用较小的环,避开新生血管和角膜缘血管网。(5) 激光或其他物理方法封闭新生血管。(6)术中出血的处理:术中发生出血时,不要急于翻开角膜瓣,因为翻开角膜瓣止血,可能使角膜基质床脱水,导致过度切削。应在压迫止血后再打开角膜瓣。若出血不止可适当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仍有大量出血于基质床内,应停止手术。以免发生不规则切削,严重影响术后效果。术中角膜瓣复位时,应尽量将瓣下积血冲洗干净。
【参考文献】
1 Salah T, Waring GO, ELMaghraby A, et al. Excimer laser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yopia of 2 to 20 diopters. Am J Ophthalmol 1996;121(2):143155
2雷鸣,谢伯林,汪萍,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远期疗效.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4;26(11):751752
3 Barry CJ, Crawford GJ. Disloca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lap visualized by cross polarized filtration.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2;28:14781480
4 Aldave AJ,Holllander DA,Abbott RL.Lateonset traumatic flap dislocation and diffuse lamellar inflammation after in situ keratomilleusis. Cornea 2002;21:604607
5雷鸣,谢伯林,宫枢政,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813例的并发症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05;5(3):571573
6张学玲.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非接触眼压测量值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06;6(5):12291230
7李莹.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的角膜并发症.中华眼科杂志 2005;41(6):560562
8雷鸣,郝江,刘鲁霞.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时间对角膜影响的临床分析.临床眼科杂志 2004;12(1):7879
9 Browning S, Housley D, Richards R. The effects of oxymetazoline On lysozyme secretion from the human nasual mucosa. Acta Otolargngol(Stockh) 1997;117(6):851855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