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干眼病患者眼表上皮细胞损害的观察方法。方法:选择200606/200710在我院门诊确诊的47例(94眼)干眼病患者,对其94眼用荧光素染色后分别用钴蓝光和蓝光滤过片观察眼表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在眼表上皮细胞方面,钴蓝光观察94眼中有85眼染色有异常,其中染色累及睑裂部角结膜有75眼,染色累及下方结膜有10眼;而用蓝光滤过片观察后,发现染色异常的有90眼,其中染色累及睑裂部角结膜25眼,染色累及下方结膜46眼,染色累及上方结膜19眼,Kappa一致性检验,二者有差异;眼睑裂部角结膜损害方面,钴蓝光观察的94眼中有9眼平均分<1,平均分≥1分35眼,≥2分23眼,等于3分27眼;而用蓝光滤过片观察,94眼中的仅4眼平均分<1,平均分≥1分19眼,≥2分28眼,等于3分有43眼,Kappa一致性检验,二者有差异。结论:眼表结构荧光染色后的的蓝光滤过片观察方法简便、特异性、敏感性高,尤其是在结膜上皮的损害观察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 干眼病 蓝光滤过片 钴蓝光
0引言
干眼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泪膜质和量的异常以及泪液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以眼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其发病率高达2%~20%。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观察眼表的荧光素染色后钴蓝滤光片观测的方法存在种种弊端,为探讨对干眼病患者的眼表结构改变的观察方法,我们应用荧光染色后蓝光过滤的观察技术对干眼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200606/200710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干眼病患者47例(94眼),年龄50~76岁,其中男29例(58眼),女18例(36眼),病程1~5a。其中有15例患者使用人工泪液治疗病史。病例纳入标准:(1)干眼病诊断明确,全身情况良好,对荧光素无过敏;(2)干眼病诊断标准①主观症状有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眼红等;②客观检查有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 STI)<10mm/5min,泪液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5s;(3)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
1.2方法
裂隙灯是日本拓普康公司生产的SLD7数码裂隙灯(含蓝光滤过片),Schirmer试验滤纸和荧光素条由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角膜荧光素染色:用生理盐水沾湿标准荧光素条,在患者下睑结膜部将试纸条轻轻接触,令患者眨眼2~3次,将裂隙灯光带调整后分别用钴蓝滤光片和蓝光滤过片观察患者角膜、结膜上皮情况。眼表上皮细胞荧光素染色评级标准:荧光素染色阳性反应角膜和结膜上皮的不连续性,我们将眼表荧光素染色阳性反应分为四级,其中没有染色表现记录为0,睑裂部角结膜染色记录为+,染色累及下方球结膜染色记录为++,累及上方球结膜染色记录为+++。睑裂部角结膜染色部分进一步分为鼻侧球结膜区、颞侧球结膜区及角膜3个区,每个区染色分为0~3分,其中染色点<5点记录为0分,5~10点记录为1分,11~50点记录为2分;大于50点或者为斑片状改变记录为3分,合计所得的3个区域除以3得到最终的得分。
统计学处理:利用CHISS软件,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Kappa检验)。
2结果
2.1眼表上皮细胞观察结果
钴蓝光(FL)观察94眼中,85眼眼表上皮细胞染色有异常,其中染色累及睑裂部角结膜75眼,染色累及下方结膜10眼;而用蓝光滤过片(BF)观察后,发现染色有异常的有90眼,其中染色累及睑裂部角结膜有25眼,染色累及下方结膜46眼,染色累及上方结膜19眼(图1);根据眼表上皮细胞荧光素染色评级标准(表1)。表1 眼表上皮细胞荧光素染色(略)
2.2睑裂部角结膜染色结果
睑裂部角结膜损害方面,通过计算鼻侧球结膜区、颞侧球结膜区及角膜3个区染色异常得分之和的平均分(除以3)来进行分析,钴蓝光观察的94眼中有9眼平均分<1,85眼平均分≥1,其中平均分≥1分有35眼,≥2分有23眼,等于3分有27眼;而用蓝光滤过片观察,94眼中的仅有4眼平均分<1,其中平均分≥1分有19眼, ≥2分有28眼,等于3分有43眼,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差异(表2)。表2 睑裂部角结膜染色评分(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