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大鼠 晶状体上皮细胞
0引言
晶状体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14.1%~18.8%的患者术后会因其严重影响视力[1],而在婴幼儿可达100%[2,3]。虽然目前已知PCO的发生是因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增殖、移行、转分化和产生细胞外基质所致[4],但刺激LEC发生这些改变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并缺乏能够从根本上预防PCO的有效方法。在对PCO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研究中,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载体。好的PCO模型应具备与人PCO相似度高、易于获取、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及取材便利等优点。我们选用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extracapsular lens extraction, ECLE)建立PCO模型,并对其PCO发生过程及LEC转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实验动物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的6~8wk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50只,体质量200~250g。手术用麻药也由该中心提供。实验用抗体购自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A组(术后0h)、B组(术后3d)、C组(术后7d)、D组(术后14d)及E组(术后28d),每组10只。对所有大鼠行左眼ECLE手术。动物使用100mL/L水合氯醛3.5g/kg ip麻醉,联合2.5g/L地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术前使用美多丽滴眼液扩瞳。手术过程如下:使用角膜隧道刀于11点透明角膜作切口,前房注入少量15g/L透明质酸钠(上海建华生物制品公司),用显微剪扩大角膜切口至120~150度,用撕囊镊作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口直径约2.5~3mm,行水分离并娩出晶体核。前房注入生理盐水洗出残留的透明质酸钠,100尼龙线缝合角膜伤口1针后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恢复前房,继续缝合角膜伤口4~5针,前房内补充无菌空气至其充满前房(图1)。术毕手术眼滴2.5g/L氯霉素滴眼液及10g/L阿托品滴眼液各1次。术后每日术眼滴10g/L阿托品滴眼液2次,持续至处死动物。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15min/眼。术后分别于0,3,7,14,28d将对应组动物于全麻下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照相(重庆康华科技有限公司,SLM3型),观察PCO发生的时间、程度、部位、形态及眼前节并发症。对无术后并发症动物取材。使用致死量麻药处死动物,光镜和免疫组化标本采用全眼球摘除固定。
1.2.1 光镜检查
将各组眼球置于40g/L的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48h。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厚度5μm;用涂有多聚L赖氨酸载玻片捞片,60℃烤片。常规脱蜡,水化,PBS冲洗2~3次;HE染色0.5~1min,PBS冲洗2~3次,干燥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
1.2.2 免疫组化检测
切片常规脱蜡,水化,封闭。然后滴加按1∶100稀释后的兔抗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mAb,4℃湿盒过夜。d2滴加1∶100的生物素标记羊抗兔二抗,室温孵育冲洗后,滴加1∶100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亲合素。37℃孵育10~15min,用PBS冲洗3次,新配制的DAB显色,PBS冲洗,梯度酒精脱水干燥,然后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
2结果
全部术眼手术顺利完成,术毕前房形成良好,后囊膜完整,为薄且透明的薄膜,可有打皱。84%术眼可用于术后检测。各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表1)。PCO在术后3d出现,有囊膜皱缩;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累及中央区,可见Elschnig珠样小体;14d时出现明显后囊膜混浊和囊膜皱缩;28d可见明显后囊膜增厚(图2)。病理检查在术后0h可于前囊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单层柱状LEC;术后3d赤道部细胞明显增多,后囊膜见细胞分布,并出现纺锤形细胞;7d时囊袋内可见较多纺锤形细胞,细胞为多层,并见早期新生晶状体纤维;14d时后囊膜明显增厚,可见较多新生晶状体纤维,纤维间可见空隙,整个晶体囊膜内表面均可见细胞分布,仍为多层细胞,纺锤形细胞明显减少;28d可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仅前囊及赤道部内表面可见单层柱状细胞,未见明显纺锤形细胞,后囊膜未见细胞分布(图3),细胞形态及分布方式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于B组可检测到αSMA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均为阴性表达。表1大鼠ECLE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