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兔为动物模型,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TGF在滤过泡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8只,随机选取1眼行小梁切除术,另1眼不手术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1,3,5,7,10,14,21d分批处死,另取2只兔不手术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处死。摘除眼球,剪取滤过泡区域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ABC法),光镜下观察并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CTGF在对照组织标本中几乎无阳性表达,手术后表达上调,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手术后第5d达高峰。结论: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CTGF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阻断CTGF的基因表达或抑制其活性,可能为防止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失败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成纤维细胞
0引言
青光眼(glaucoma)是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的抗瘢痕化药物虽对延缓滤过泡瘢痕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何进一步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而又减少抗瘢痕化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移行﹑诱导细胞粘附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功能,在组织纤维化﹑创伤修复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方法观察其在兔眼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为研制新型高效低毒的抗瘢痕化药物、从而为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成年健康清洁级家兔28只,体质量1.5~2.5kg,月龄4mo,随机选取,雌雄各半,由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部提供。每只兔随机选取1眼行小梁切除手术(实验组),另1眼不手术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第1,3,5,7,10,14,21d随机选取4只处死。另随机选取2只兔不手术作为正常对照,于手术前处死。
1.2方法
由同一位术者对兔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1]。家兔术前耳缘静脉注射硫喷妥钠(10mg/kg)全麻。所有眼术后用抗生素眼液点眼,连续1w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7,10,14,21d,兔耳缘静脉注射20mL空气栓塞将其处死,迅速取出眼球置于甲醛中固定后,剪取滤过泡区域的结膜、结膜下组织及巩膜的块状组织(大小约5mm×5mm),制成切片(厚度4μm)。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随机选取9张切片,其中1张行常规HE染色、8张行CT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浆显棕黄色或深棕色为阳性反应,光镜下观察并行图像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图像定量分析系统,每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的面积均为282900μm2,自动选取阳性区域,测定阳性颗粒的总面积,然后计算出面密度(阳性颗粒总面积所占分析视野面积的百分比),以此表示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
统计学处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织病理学观察
对照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眼球壁结构完整,依次可见结膜上皮细胞、巩膜壁大量排列整齐的胶原纤维、脉络膜结缔组织及视网膜上皮细胞,结膜上皮下仅见少量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胶原及血管。实验组:手术初期,可见滤过泡内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新生血管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多。成纤维细胞胞体大,梭形或大多角形,核大呈椭圆形,核仁清晰,在手术后第5d增殖达高峰。手术晚期,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胶原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致密;成纤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形态渐变为长梭形。
2.2 CTGF蛋白定量分析
实验组中CTGF蛋白阳性颗粒的面密度值随手术后时间变化明显呈峰值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后第5d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后第3,7d,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后第1,10,14,21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间面密度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1手术前、后CTGF蛋白阳性颗粒面密度值(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