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玻璃体出血称为Terson综合征,多见于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此综合征为眼科少见病,临床上同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近期收住1例Terson综合征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经药物和手术治疗,视力恢复较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病例报告 男,44岁。2mo前因头痛、意识障碍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全身情况稳定、神志清楚后转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右眼逐渐外斜、睁开困难,进行性视物不清。眼部检查:VOD:手动/眼前,VOS:0.8,光定位欠佳,右眼呈外展位,内收、上转、下转均受限,上睑遮盖全部瞳孔区,瞳孔直径5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玻璃体团絮状血性混浊,眼底不能窥入。诊断为右玻璃体积血,右动眼神经麻痹。遂于局麻下行右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见玻璃体混浊、积血,视乳头、鼻下方视网膜、黄斑部均见视网膜前膜形成,鼻上方视网膜大片状出血灶。切除中轴部及周边部玻璃体,吸除网膜出血,剥离并切除视网膜前膜。术后给予抗炎及神经营养药物。术后1d视力0.2。1wk后检查,仅右眼内收受限,上睑下垂至瞳孔上缘,瞳孔约3mm,对光反应存在。玻璃体腔清晰,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及渗出,视野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力0.3。术后45d复查,眼位正,视力1.0。
2讨论 Terson综合征最早由Terson于1900年首次报道,是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出血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继发玻璃体出血的疾患,又称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眼内出血综合征[1]。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高血压及脑外伤所致的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2-4]。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多数患者无症状,如病变侵犯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视放射,可出现视力障碍,双眼颞侧偏盲,或双眼同向偏盲。若动眼、滑车、外展和三叉神经的眼支受累,可有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和角膜反射减退等症状。出血后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可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5]。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眼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伤后颅内血液跨越蛛网膜下腔间隙直接进入视神经鞘的延续部分,透过蛛网膜出现在眼内玻璃体腔。但目前未发现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下腔与玻璃体腔有联系的解剖证据。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颅压突然增高时,增高的压力可传递到视神经外围的脑膜间隙,从而压迫穿越此间隙的视网膜中央静脉,使静脉压力骤然上升,进而引起视盘与视网膜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破裂,导致视网膜内及内界膜下出血,如果出血量大,就会突破内界膜进入视网膜前甚至玻璃体腔,即发生玻璃体出血,称为Terson综合征[6]。 目前,Terson综合征的治疗有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两种方法。对于出血量少、短时间内能吸收的玻璃体出血、对视力影响不大的玻璃体出血可给予促积血吸收药物保守治疗。对伴有眼神经麻痹者,加用神经营养药物。而对于双眼玻璃体出血,或积血浓密者,短时间内不能吸收的患者,我们认为若全身条件允许应尽早手术[7]。因为长时间玻璃体积血,血红蛋白所释放的过多的铁离子和炎性细胞及各种代谢产物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会使视网膜功能受到更大的破坏。由于玻璃体内的积血还会释放各种增殖因子,加重各种增殖反应,刺激视网膜前膜特别是黄斑前膜的形成,严重影响视力。而延迟手术还会导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使得视力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至关重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均应积极早期行详细的眼科检查,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为眼科治疗提供有利的时机。
【参考文献】
1 Schultz PN, Sobol WM, Weingeist TA. Longterm visual outcome in Tersons syndrome. Ophthalmology,1991;98:18141818
2王文吉,陈钦元.玻璃体切除术治疗Terson综合征并发玻璃体出血三例.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91392
3王玲,朱晓华.Terson综合征16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5;5(6):12111213
4章玲,盛迅伦,孙瑞磊,冯雅丽.Terson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2231225
5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433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