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核磁增强检查 眼眶核磁检查可清楚的定位眶内肿瘤的位置,表现为眶内类圆形、椭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整齐,与视神经、周围肌肉等分界清楚,肿瘤内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1压脂像呈等信号,增强后表现,30例表现为肿瘤内不均匀增强,增强灶在肿瘤内呈点、片状分布,形状不规则,不能布满整个肿瘤(图2),2例肿瘤整体增强,不具有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MRI增强的特点,但是根据肿瘤的形状,位置及肿瘤内信号表现,术前仍可诊断血管瘤。
图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图像,显示肿瘤边缘片状增强灶(箭头),逐渐向肿瘤中心扩展(右侧为肿瘤对比像) 图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MRI增强表现,增强灶在肿瘤内呈点、片状分布形状不规则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错构瘤,由许多血窦和纤维结缔组织间隔构成,占眼眶肿瘤的10%~23%[1],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完整的包膜,它由血管窦间纤维组织向外延续形成,为肿瘤本身的一部分,不能与肿瘤实质分开[1,2]。这一病理组织学特征为经前路开眶、钳夹肿瘤的术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根据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来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对手术成败亦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
虽然在临床发现眼眶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表现不完全相同,但是目前病理学上还未将不同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更加详细的分类,这有待于以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工作,目前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依据就是见到肿瘤内有许多较大的、扩张的血窦腔,内层衬以扁平状内皮细胞,间隙中有丰富的纤维组织,血窦腔可呈蜂窝状[3]。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特的超声造影表现,由于肿瘤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血窦构成,其滋养血管分布在肿瘤表面,多数来源于肿瘤周围的毛细血管,肿瘤内血流缓慢、迂曲。超声造影是肿瘤内血液流动情况的动态观察,可观察到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液供应是由肿瘤的周边向肿瘤中心逐渐的、缓慢的、浸润式流动,这种增强的动态方式,是超声造影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特异的指征,其反映的是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速度,间接地反映了肿瘤内血窦腔大小,对提示肿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意义,由于眼眶超声固有的局限,对眶深部肿瘤的后界显示不清楚,尤其对眶尖小肿瘤显示不清[4,5]。对眶内肿瘤的定位也不如眼眶MRI。本组32例超声造影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4%,比MRI增强符合率低。
眼眶MRI检查能直接形成水平、矢状和冠状图像,肿瘤定位诊断精确。MRI为多参数成像,各组织的T1和T2加权像有明显差异,依靠两种参数形成的图像(T1WI和T2WI)对区分各种组织有帮助,根据视神经、眶脂体和海绵状血管瘤之间的信号强度不同,能清楚分辨3者的关系[6]。尤其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对选择手术进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眼眶核磁增强检查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特表现,是动态增强过程中某个时间断面的情况反映,只反应肿瘤内增强剂的分布情况,不能反映血流灌注快慢情况,但是依据肿瘤的形状、信号表现及位置等综合情况,仍然可以达到较高的术前诊断符合率,对指导手术方式和预测术中粘连情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组32例MRI增强术前诊断符合率达到100%。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的表现,有定性诊断的意义,诊断符合率虽然没有MRI增强高,但是可以反映肿瘤内更细微的差别,对肿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定位能力差,对眶深部肿瘤显示差。眼眶MRI增强可显示肿瘤内的不均匀增强,并且可提供形状、信号等多种参考信息,对肿瘤定性诊断有极大帮助,可准确定位,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指导选择手术路径和手术方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