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研究者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病人在翼状胬肉头部前缘存在灰白点状“卫星灶”,本研究旨在探讨“卫星灶”的超微结构及其发生的临床意义。
方法:在裂隙灯下观察“卫星灶”的有无并计数“卫星灶”的个数。按性别、年龄、职业性质、胬肉的发病时间、胬肉充血程度、胬肉头部大小进行分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取帽状带和“卫星灶”组织块进行电镜观察。
结果:翼状胬肉患眼62只,34眼检出“卫星灶”,总的发生率为54.8%。“卫星灶”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发病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充血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头部大小组间“卫星灶”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充血重组、室外工作组,头部大组“卫星灶”的发生率高。充血程度和胬肉头部大小与“卫星灶” 的数量成显著正相关,而发病时间与“卫星灶” 的数量无相关性。卫星灶和帽状带的组织学是一致的,都表现为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团存在于Bowman’s膜和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之间的组织层面。
结论:构成“卫星灶”及帽状带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一些肿瘤细胞的特点,可能是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成分,“卫星灶”的存在与否,以及其数量的多寡可以作为评价胬肉活性程度及生长速度的新依据。
【关键词】翼状胬肉;超微结构;成纤维细胞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