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病例为我院200306/200506收治的69例69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术中观察玻璃体积脓不超过一个象限或仅累及前部玻璃体,视网膜状态完好者。将69例69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A组34例34眼:进行玻璃体切除,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B组35例35眼: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3~6mo 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分别进行比较P=0.000,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术前P=0.978,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P=0.005,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好于B组。两组之间术后反应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基础上,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配合有效的术后处理,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白内障 眼内 人工晶状体 手术时机
0引言
外伤性白内障是儿童眼外伤较常见的并发症[1,2]。由于儿童视力发育的特点,儿童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时机,临床上一直备受争议。眼外伤增加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复杂性及预后的不确定性,合并眼内炎使该病治疗更为复杂。如何既能尽早控制眼内炎,又能安全有效地及时植入人工晶状体,是眼科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特定程度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适应证,以确定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最佳时机。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306/200506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69例(69眼)。其中男45例(45眼),女24例(24眼);年龄4~6(平均5.5)岁,左眼33例,右眼36例;眼球钝挫伤28例,角巩膜穿通伤25例,眼球爆炸伤7例,眼内异物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34眼行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35例35眼行II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病例入选标准:所有眼外伤患者均有外伤性白内障,但角膜基本完好,术中观察玻璃体积脓不超过一个象限或仅累及前部玻璃体,视网膜状态良好。
1.2方法
采用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切除混浊晶状体,尽量保留前囊膜或部分后囊膜。A组患者在进行玻璃体切除后,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内;B组患者在进行玻璃体切除后,暂不植入人工晶状体。3mo后根据矫正视力的情况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万古霉素1mg、地塞米松400μg玻璃体腔注药。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利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相关因素的比较。
2结果
2.1病原学检查
有38眼病原菌培养为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9眼,金黄色葡萄球菌12眼,链球菌8眼,枯草芽胞杆菌5眼,铜绿假单胞菌4眼。
2.2临床疗效、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术后69眼的眼内炎均得以控制,A、B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组手术前后比较P=0.000,B组手术前后比较P=0.000;A、B两组之间比较,术前P=0.978,术后P=0.005(表1)。表1 手术前后的视力结果(略)
术后随访6~24(平均12.5)mo。术后两组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前房渗出反应,以及囊膜机化、瞳孔变形及移位、人工晶状体夹持、囊膜混浊等并发症(表2)。表2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眼(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