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结果:术后随访7~18mo,10例眼压控制在1.4~2.8kPa,有效率达83%,优于睫状体冷冻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球结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出血和低眼压等。结论: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比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视网膜冷凝 青光眼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中最常见的一型,它的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不断的改进, 在房水引流物诞生以前,此疾病常规采用破坏性手术即睫状体冷冻术,该术式降压效果难以把握,过量易致眼球萎缩[1]。我们自2003年以来采用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12例病例回顾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男7例,女5例;年龄43~67(平均56.8)岁。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例,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例,继发于静脉周围炎1例。术前视力:无光感5例,光感4例,眼前手动3例。术前眼压:37.78~81.78mmHg(5.02~10.87kPa)。
1.2方法 20g/L利多卡因与7.5g/L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球周麻醉,常规做结膜瓣后,先行冷凝术,再做显微青光眼阀植入术。沿角膜缘行结膜360°剪开并分离,作上、下、内、外四条直肌牵引缝线。用国产眼科冷冻机以80℃冷凝头(直径2mm),于肌止点部向后进行冷凝,每相邻象限分别冷凝10或11点,分三排:分别位于角膜缘后13,16.5,20mm;按4,3,3,1 或3,4,3,1 分布,每点冷凝10s。冷凝时冷冻头应垂直于巩膜并中度加压,避免重复冷冻,避开涡状静脉,保留黄斑区及视盘不冷凝。将Ahmed青光眼阀植于颞上象限。分离外、上直肌间的筋膜,暴露赤道部以后的巩膜。取青光眼阀,将平衡盐液自引流管开口处注入,证实阀门通畅。将阀的引流盘置于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赤道部。以角膜缘为基底做4mm×4mm大小的板层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内0.5mm。将青光眼阀(通过固定孔)缝合固定于距角巩膜缘后10mm巩膜浅层。修剪引流管长度,使其前端斜面向上,并进入前房2mm,管的位置在角膜与虹膜面之间。在引流管进入前房处以7号针头作前房穿刺并缓慢放出房水,使引流管顺切口进入前房。缝线固定引流管,覆盖并缝线固定巩膜瓣,仔细原位连续缝合结膜及筋膜组织达水密状态。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以及庆大霉素2万U。术后全部病例均给予口服消炎痛及抗生素,术后第1d开始用地塞米松或百利特眼药水点眼及抗生素眼药水点眼;涂阿托品眼膏。对于术后暂时性浅前房、前房出血及高眼压者,给予对症保守治疗。术后1wk内每日检查,1mo以内每周1次,以后第3,6,12,18mo定期随访。
2结果 随访时间:7~18mo手术成功标准:症状减轻或消失,6mmHg<眼压<22mmHg,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或大部分消退。
2.1视力及症状 2例视力略有提高,2例由术前光感增为手动。所有病例眼痛、头痛在术后1~2wk均减轻或消失。
2.2术后平均眼压 9例术后眼压稳定在8~21mmHg,平均18mmHg,2例术后2wk眼压在26~28mmHg。
2.3虹膜新生血管 术后2~3d开始消退,5~7d小血管完全消失,3wk虹膜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退化。
2.4并发症 5例有轻重不等的角膜水肿,在5~7d内消退。3例前房内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经治疗1wk内吸收。3例术后第1d前房出血,1例血平面达4~8点,2例前房混血,经双眼包扎,立止血1U静注,少量出血者3d吸收,严重者9d完全吸收,出血吸收后又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经治疗1wk后吸收。2例术后轻度浅前房,治疗后7d内恢复,无1例眼球萎缩。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球结膜水肿,甚至眼睑水肿。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