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07 02/2008 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施行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角膜散光进行比较。结果:5.5mm切口的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而且对过熟期白内障及硬核性白内障更安全,更经济实用。结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0引言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已经在我国城市普遍开展,在广大的农村由于设备昂贵,技术难掌握而难推广,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由于费用低廉,手法碎核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该手术较超声乳化术更安全[1,2],较适合我国国情。为了比较两种术式的效果,2007 02/2008 02我们在我院对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的部分患者使用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并与部分患者使用超声乳化术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2007 02/2008 02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n=48,4~5级核13例)和对照组(超声乳化手术,n=48,4~5级核11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34眼),女22例(26眼),年龄35~70(平均54.6±15.5)岁;对照组男24例(32眼),女24例(30眼),年龄35~70(平均55.8±1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等情况相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观察组: 术前30min散瞳剂充分散瞳;表面麻醉,作以上弯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切口选在角膜屈率较大的子午线上,角膜缘后2~3mm处,作反眉状1/2厚板层巩膜切口,弦长5.5mm,隧道刀向前分离板层巩膜形成巩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区内约穿刺进入前房,切口两端距角膜缘2~3mm,于9∶00位角膜缘作长1mm侧切口,经此切口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直径为5.0~7.0mm,同时经该侧切口进行水分离及水分层、将晶状体核旋转出囊袋,前房及核下注人粘弹剂,穿刺刀扩大角膜内口达5.5mm长,对硬核劈核刀1/2劈核后晶状体圈套器分别剜出晶状体核,而对软核手法碎核后注射器注水同时压切口后唇冲出晶状体核,双腔管将残留晶状体皮质抽吸干净,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植入5.5mm直径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灌注液置换出前房粘弹剂,前房注水形成前房,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及抗菌消炎药。(2)对照组: 手术切口的选择与观察组相同,2∶00位行透明角膜缘内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截囊针或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囊下水分离,根据晶状体核硬度情况分别采用:A弹性乳化法或1/2劈核法进行囊袋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B残留皮质用灌吸系统自动吸出,囊袋内植入直径5.5mm人工晶状体,抽吸粘弹剂,前房注水切口自闭,球结膜瓣热凝复位。术后1wk;1,3mo随诊记录。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视力随访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视力随访情况比较(表1):视力范围(0.1~0.3)观察组和对照组n(%)分别为7例(15%)和6例(13%),两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0.089),视力范围(0.6~1.0)观察组和对照组n(%)分别为41例(85%)和42例(88%),两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0.089)。结果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情况近似。
2.2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情况比较(表2):角膜散光度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8±0.52和0.77±0.53,两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t=0.093);而且术后1wk;1,3mo的角膜散光度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果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情况相似。
2.3术中并发症 观察组后囊破裂1例(2%);对照组4例(8%)发生后囊破裂,该几例白内障患者均为五级核,均发生在乳化晶状体核时,清除脱出的玻璃体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固定在睫状沟。两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0.844)。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