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推广价值。方法 对252例(288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视力>0.3者214眼,占74.3%;>0.05者280眼,占97.2%;<0.05者8眼,占2.7%。脱盲率97.2%,脱残率74.3%。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损伤小、效果好、设备投入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随着现代白内障手术的进展,超声乳化技术作为现代白内障手术的最新技术,因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轻、裸眼视力恢复快且稳定,从而被国内外专家所接受。然而此技术需要昂贵的仪器,手术费用高,而且对于Ⅲ级、Ⅳ级、Ⅴ级硬核的操作较为困难[1]。2001年4月~2005年4月,我院共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252例(288眼),其中有108例(126眼)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施行的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52例(288眼),其中男118例(130眼),女134例(158眼);年龄0~93岁,平均72.5岁。老年性白内障230例(265眼),外伤性白内障9例(9眼),并发性白内障13例(14眼)。核硬度:Ⅱ级核16眼,Ⅲ级核70眼,Ⅳ级核128眼,Ⅴ级核74眼。术前视力光感~0.06。
1.2 手术方法 按白内障摘除术常规进行术前准备,行球后及眼轮匝肌麻醉,作以上方穹隆部为基底的10点到1点位的球结膜瓣,巩膜隧道式外切口中央距角膜缘1mm,弦长5.5~6.5mm,呈拱桥形或直线形隧道巩膜切口,隧道顶端达角膜血管弓内侧。隧道顶部做前房穿刺,并注入透明质酸钠,点刺式截囊。扩大内切口使之大于外切口,充分水分离,松动囊膜-皮-核之间的联系。暴露上方核缘,向核后极部缓慢注入黏弹剂,使核与后囊膜之间形成一个空间,用晶状体圈匙向后向下伸向核与后囊之间,估计晶状体圈已越过核后极,即可向切口方向缓慢将核套出。冲吸皮质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由切口注水,使眼压略高,这样切口平整,对合紧密,检查切口有无渗漏,若有渗漏,根据情况可给予缝合1~2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单眼包扎,术后2天开放点眼用抗生素及激素眼液。
2 结果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伤口闭合好,视力恢复快,术后视力>0.8者27眼,占9.4%;>0.5者172眼,占59.7%;>0.3者214眼,占74.3%;>0.05者280眼,占97.2%;<0.05者8眼,占2.7%。
视力残疾标准:白内障术后视力0.3及以上为脱残,0.05及以上为脱盲。以上患者经手术脱盲率97.2%,脱残率74.3%。并发症:角膜水肿31例(10.7%),均发生在早期,术后3~7天内均消退。术中后囊破裂16眼(5.5%),均有植入人工晶体,除了5例因破口稍大植于睫状钩外,其余均植入囊袋内,瞳孔轻度变形12例(4.2%),对视力影响不大,未做特殊处理。眼压增高5眼(1.7%),口服降压药物,1周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目前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法之一。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因设备昂贵、操作较复杂等因素,在基层医院难以得到普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伤口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和适应证广及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特别适合在不具备超声乳化技术条件的医院开展。
我们的体会有:(1)切口小,自闭性好,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2)巩膜隧道切口:内口大于外切口,形成角膜内后唇具有较好的活瓣作用,有利于切口闭合及前房深度的维持。(3)术中遇核大,难以娩出者,应扩大隧道内外切口易于核的托出,减轻角膜内皮的损伤。(4)术中充分应用黏弹剂,有利于保护角膜内皮、虹膜和晶体囊袋。(5)术后前房注入适量水,使眼压略高,有利于切口的平整,并可观察切口有无渗漏。(6)适用于各级核,尤其对于Ⅲ级、Ⅳ级、Ⅴ级硬核超声乳化操作较困难,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最经济适用。白内障手术重在复明[2],本组患者经手术脱盲率97.2%,脱残率74.3%。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对基层的脱盲、脱残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2 何守志.重视防治并发症提高白内障手术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25-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