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屈光不正的护理总结

http://www.cnophol.com 2009-5-19 9:50:08 中华眼科在线

    3 结果

    3.1 应用LASIK术式矫治屈光不正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术后视力恢复快,1周视力均≥0.5,≥1.0者达79.27%,4周≥1.0者达92.3%,3个月基本稳定,并发症相对较少,见表1。

    表1 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 (略)

    3.2 与护理相关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瓣偏中心12 眼,误输切削参数3眼,术中上皮剥脱8眼,偏中心切削36眼,角膜瓣皱褶5眼。

    4 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4.1 瓣偏中心 主要原因是负压吸引环吸引时位置欠佳,常见在吸引时眼球瞬间移位。多见紧张欠合作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术中配合医生手术操作是预防的关键。轻度偏中心者不 影响激光治疗。明显偏中心者可酌情调整切削范围(减小切削直径)多可完成治疗。严重偏中心者应放弃激光治疗,至少6个月后酌情重新做瓣再手术。

    4.2 误输切削参数 多发生在输入分区切削参数和散光轴位参数方面。在选择手术方式程序时也易发生,尤其是在选择PTK和PRK程序时,是护理操作严重并发症,应杜绝发生。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常规提示手术医生确认。笔者遇3例中,1例发生在误用PTK程序,1例发生在分区切削参数计算有误,另1例发生在散光轴位180°看成80°。但均被手术医生发现并及时纠正。

    4.3 术中上皮剥脱 主要表现为术中角膜瓣上皮不同程度的剥脱,多见长期使用角膜接触镜患者,多发生在角膜标记处。与过量使用表麻剂,酒精消毒刀头后未冲洗干净,角膜标记过深,角膜瓣复位时吸水棉签干燥和用力不当有关。对策:术前应按常规使用表麻剂。尤其对有配戴角膜接触镜病史术者,勿多用。发生3mm以内(小范围)上皮脱离或缺损无需特殊处理。较大范围的脱离或缺损尽量复位,不能复位者可去除,同时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固定24~48h。

    4.4 偏中心切削 主要原因是患者合作程度不够,眼球跟踪欠佳,激光切削偏离角膜中心。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可确诊。是术后影响视觉质量较重要的并发症。对策:预防是关键,术前护理宣教和红灯注视训练。尤其对紧张欠合作患者有必要手术床上宣教和反复注视训练,包括熟悉激光器和角膜刀的声音。一旦发生,偏离在0.5mm以内对视力影响不明显,无需特殊处理。明显偏中心影响视觉功能者,选 择波前像差个性化切削技术再手术矫正。

    4.5 角膜瓣皱褶 术中主要原因是为矫正高度近视制作较薄角膜瓣,再加上角膜切削较深,激光切削时间长,角膜瓣暴露过久,所致角膜瓣复原位不理想。术后主要原因是患者用力揉眼和外伤。对策:预防方法是术中角膜瓣复原位不理想者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固定48h。术后轻微瓣皱褶,可观察不作任何处理。皱褶较严重或位于光学区,影响视力者,尽早(1个月内)将瓣掀开重新复位,软性角膜接触镜固定48h。

     5 小结

    对接受LASIK屈光矫正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宣传教育,执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成功率。通过临床应用和总结,我们认识到这一新手术方法护理的特殊性。通过良好的整体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能让患者术前消除恐惧心理,术中克服紧张心理,术后减免忧虑心理。争取手术中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减少各种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尽快康复,达到最佳疗效。

上一页  [1] [2]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眼科,中华眼科在线,角膜,屈光不正)的信息
      热门图文

    决定女人健康的14个部

    祛除鱼尾纹so easy

    增加眼睛明亮度的八个

    张梓琳全新清新性感熟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