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为我国首要的致盲原因,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手术复明,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基层医院常选用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采用了较大的切口(10~12mm),术后散光较大,并发症较多,因而我们根据基层医院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起,对60例60眼多种类型白内障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分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组(观察组)与常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组(对照组),各30例30眼。其中观察组:男17例17眼,女13例13眼,年龄8~90岁,平均64.9岁;老年性白内障25例25眼,并发性白内障2例2眼,外伤性白内障3例3眼。对照组:男16例16眼,女14例14眼,年龄9~87岁,平均64.3岁;老年性白内障27例27眼,并发性白内障1例1眼,外伤性白内障2例2眼。
1.2 手术方法 (1)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洗眼、散瞳后,用1%地卡因滴术眼,每3min一次,共3次后,常规消毒,上开睑器开睑,再次补滴1次地卡因后,嘱患者向下方注视,此时在上方做一穹隆部为基底的“L”型结膜瓣,电凝止血后,采用改良型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以12点为中心,离角膜缘后约1.0mm处,做一骇长为5.2mm,深达1/2巩膜层的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用新月型刀作成隧道直达角膜缘内2.0mm的透明角膜处,此时用15°的穿刺刀,在角膜缘透明区3点处作侧切口,注入粘弹剂后,用3.2mm的三角刀在原隧道切口刺入前房,再次注入粘弹剂后,用撕囊镊作5.0~6.0mm的环形撕囊,用BSS液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后,根据晶体核的硬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超声乳化。对Ⅰ~Ⅱ级核,采用弹性乳化技术,即在中央蚀刻后,进行松解性核切除,去除晶体内核后,进行晶体外核部分和皮质的吸除。对Ⅲ级以上的核,采用拦截劈核法,先用乳化头在晶状体核中心蚀刻并吸住晶状体核,用劈核刀从晶状体赤道部插入,向乳化头方向用力将核劈成1/2,转动核,重复劈核至1/4,并乳化吸出,Ⅳ~Ⅴ级核,可重复将核劈至1/8,再乳化吸出。用I/A清除皮质并作后囊膜抛光,前房内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扩大切口至5.2mm,将5.5mm直径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再用I/A吸清粘弹剂,切口无需缝合,结膜瓣电凝复位。(2)对照组:按常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 [1] 。
2 结果
2.1 视力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视力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比较 (略)
2.2 术后散光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散光情况进行了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有3例虹膜部分粘连,2例瞳孔轻度上移,2例轻度后囊膜混浊,对照组有5例虹膜部分粘连,3例瞳孔轻度上移,2例轻度后囊膜混浊,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散光比较 (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