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 目前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的首选术式 但手术后切口愈合引起的角膜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的首位因素 [2] 。然而我们所采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可使术后角膜散光显著性降低,疗效更佳,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其具有切口小,无需缝线缝合,手术时间短,愈合快,术后散光较小,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 [3] 。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术后1周:观察组术眼视力≥0.5者占76.67%,其中视力≥1.0占43.34%,术眼散光1.50±0.75D;对照组视力≥0.5者占40.00%,其中视力≥1.0者占16.67%,术眼散光4.41±1.50D。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0.5者占96.67%,其中视力≥1.0者占76.67%,术后散光0.75±0.50D;对照组视力≥0.5者占53.33%,其中视力≥1.0者占23.33%,术后散光2.28±1.00D,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其原因在于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型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其骇长为5.2mm,自闭性良好,其切口小而稳定,无需缝合。同时巩膜隧道扩大了切口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切口更稳定,闭合更严密,保持了角膜内表面原有的连续性,减少了术后角膜散光,还避免了传统的巩膜隧道切口由于外切口位于虹膜面以下,且内切口偏近房角的缺点,故使超声乳化操作及人工晶体植入更简单,疗效更确切。而对照组术后散光较大的原因,切口长10~12mm,使角膜具有记忆力圆顶状结构基础受到较大的破坏,复原记忆功能丧失较多,以及角膜形态可塑性增加,易受缝线等其它因素影响 [4] 。因此采用改良型反眉状隧道切口,缩短了角膜内切口的长度,增加了稳定性及无缝线技术的应用,是减少角膜散光和提高术后视力的有效办法。
3.3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我们根据晶状体核的硬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超声乳化术。对Ⅰ~Ⅱ级核,采用了弹性乳化技术,根据软性的白内障的核具有一定的弹性、不易折断这一特点,采用了连续脉冲的方法去除盘状内核,其主要原理是通过2个水化步骤将晶状体核分离成内核和外核两部分,然后利用中央蚀刻的方法使核乳化成环形的碗状,再在上下相对的位置做松解性核乳化切除,使两侧的晶状体核受到牵引而折向囊袋中央,这样就比较容易分别使其乳化去除。对Ⅲ级以上的晶状体核,我们采用了拦截劈核术,先将乳化头埋入核的中心固定核,用劈核刀从晶状体赤道部钩向中心用力,并与乳化头相互配合,以机械力将晶状体核劈开。在此过程中,劈刀和超声乳化头相抵抗的力量将核劈开,而对囊袋和悬韧带产生的牵拉力极小。此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乳化头吸住了晶状体核,且利用劈核刀与乳化头相互协同的机械力,使得晶状体囊袋和悬韧带的牵拉力作用减小,同时减少乳化头的往返移动,减少了机械损伤及乳化时间。我们体会到拦截劈核术除了需手协调配合外,更重要一点是乳化头吸力,即要有足够的负压,才能更好的抓核及拦截劈核。在劈核时,一定要将核劈成完全分离的两半,尤其是Ⅳ~Ⅴ级核更应劈核完全彻底,越小越好。我们采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操作易掌握,切口小,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避免了常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较长约10~12mm,术后切口愈合慢,创口缝线位置深度难以控制,术后散光较严重等缺点,因此该项手术是一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立信.人工晶体植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6-130.
2 陆道炎,张效房,陆国生,等.国外白内障与人工晶体手术的进展.中华眼科杂志,1993,29:8.
3 吴生泉,徐春丽,谢铃,等.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404.
4 颜伟年,王建华,饶晓桂.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9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