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眼底病最常见的一种,多发于中青年男性,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黄斑区色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到破坏,使脉络膜血管漏出的液体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引起视物变形,在治疗上,尽管激光技术的发展,为治疗中浆病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但仍不能避免新的病灶出现而引起疾病的复发。我们对收治的48例中浆病人的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浆患者中,男42例,女6例,年龄19~43岁,病程3天~7个月,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中心暗点,视物变形、变色等,眼底表现为程度不同的黄斑区水肿,黄白点状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1.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本组48例作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62只眼有异常荧光,基本表现:(1)神经上皮脱离的渗漏荧光斑,均为病眼共40只眼。(2)色素上皮脱离同时有神经上皮脱离,为病眼共8只眼。(3)色素上皮失代偿,造影早期呈广泛色素上皮损坏的窗样缺损者20只眼,其中病眼6只眼,无症状眼14只眼。渗漏点呈喷出型22例,扩散型18例,玻璃膜疣型或同时伴有以上两型共8例。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0.9%生理盐水30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10日为一疗程,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每日3次,及阿司匹林40mg,每晚1次,以改善微循环。10天后改为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每日3次。
2 结果
1个月后复查视力,达5.0以上者28例;增进两行或两行以上14例;视力无提高者或不足两行者6例。
3 讨论
中浆是眼后极部局限性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和/或色素上皮脱离。其主要症状为视力下降,多有中心暗点,视物变色、变形、变小等 [1] 。眼底表现为黄斑区有一界限清楚的浅盘状视网膜脱离区,周围有反光区。病程长的脱离区边界不清,可见黄白色小点状沉积,慢性病人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组织结构不清,眼底血管造影可分为三种,约80%以上的病例可见喷出型、扩散型的荧光渗漏。本组62只眼中42只眼有渗漏点;无荧光渗漏的20只眼,均可见窗样缺损,可能由于病变已进入恢复期或以往曾经有过发病。渗漏点的数目大多为1个,本组44只眼为单个,较少出现2个或2个以上,本组有4只眼有2个渗漏点。
荧光血管造影中,渗漏的不同形态可能与病程的急缓,病程的长短或渗漏的多少及色素上皮局部病变的情况等因素有关。通过对本组病例观察,喷出型多发于病变早期阶段及水肿明显的病例;发病时间稍长或网膜下积液较少的多半是扩散型,晚期病例多表现为色素上皮窗样缺损或为进入恢复期或陈旧病变。
对于中浆的治疗,过去认为,中浆是黄斑区附近的小动脉收缩,是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导致浆液渗入附近组织中,形成周围组织的积滞现象。常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管渗漏和血管浆液性渗出,促进 吸收。上世纪60年代,有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根据图像解释其发病机理,否定了炎症和血管痉挛,认为中浆是色素上皮失代偿,而激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有损害。经典文献已多有报道,激素可能使中浆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受到更大破坏,导致病情加重。
近年来,激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为中浆治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新路,而且,在临床上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此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且光凝的渗漏点大都位于黄斑附近或黄斑中心的无血管区,激光治疗可以引起永久性中央视力损害或中央暗点,而且不能避免复发。故一些学者提出对激光治疗持审慎的态度。
我们采用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中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我们给予复方丹参16ml加生理盐水300ml,每日1次静滴,10天为一疗程,配合维生素类及口服丹参片,1个月后复查,治愈者28例。占58.33%,有效率达87.5%。其机理在于复方丹参具有疏通血脉,活血化瘀作用,能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使血管壁通透性降低,浆液渗出减少,同时促进色素上皮增生、机化,使其屏障作用得以尽快恢复,因而有效地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的吸收,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眼底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