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晶体后囊混浊 白内障囊外摘涂后晶体后囊混浊的发病率可高达15~50%,根据混浊的程度和范围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术后的视力。这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原因是由于人的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增生并移动至晶体后囊膜所致,后囊膜乃渐趋混浊并收缩,导致成象变形,模糊不清,因此有些作者认为后囊膜混浊与手术时是否充分抛光后囊膜无关。根据Nishi的资料,在囊外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病例中,术后发生后囊混浊者约为7.1%,比单做囊外手术而不放置人工晶体者(15.1%)要低。这一现象提示可能是植入的人工晶体起到屏障作用,阻止了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移动,如人工晶体的凸面向后与后囊中央部相接触,则细胞就不能移向后囊的中央部,因此得以保持中央部的透明。
治疗这种后发内障的最好方法是用YAG激光在混浊的囊膜上打孔,病人没有痛苦,效果好。当晶体的后囊膜有混浊时,用YAG激光切开后囊膜即可达到中央区透亮,操作也简便,虽然用YAG激光打孔偶也会并发虹膜炎和前房出血等,少数病人还会发生短暂性的眼压升高,但一般在一天内均能自行恢复正常。此外,也有在用YAG激光后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者,一般多不十分严重,在给予YAG激光治疗时,应注意要用最小切开后囊膜的脉冲能量,并又要尽可能减少激射点,只要能激穿后囊膜即可。
2.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 这是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老式的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现在由于人工晶体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的进步,特别是注意到植入人工晶体时尽量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以及手术过程中透明质酸钠的应用等,均能使这一严重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因而临床上已较少见到手术后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等现象。
治疗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最佳办法是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如有可能为质量低劣的人工晶体所造成者,应考虑取出以消除人工晶体与眼内组织(特别是角膜内皮层)的接触,如不能改善症状,可考虑做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尽量早采取措施,争取病情逆转。
3.虹膜睫状体色素脱落和局部腐蚀 常见于虹膜固定型和前房型人工晶体,少数病例也见于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这些人工晶体过多地或过紧地压迫虹膜睫状体,有的近可有炎性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色素脱落和播散,散落的色素颗粒可附着于人工晶体表面,也分布在包括前房角在内的眼前段,过多的色素沉积在前房角会引起眼压升高,出现青光眼症状。以睫状沟作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由于它的固定袢与睫状沟接触和摩擦,会产生色素脱落甚至造成局部腐蚀。血管破裂而引起前房出血。如果同时有葡萄膜炎,青光眼和前房出血时,就构成所谓UGH综合征。后房型人工晶体如作囊袋内植入,则因不接触葡萄膜组织,故很少会发生以上的并发症。对这种并发症应着重在预防,青光眼如不能控制其眼压时,可考虑手术降压。
4.瞳孔夹持 为后房型人工晶体常见的并发症,可见到人工晶体的透镜边缘部从瞳孔区部分或大部分均进入前房而位于虹膜之前。多发生于术后瞳孔扩得过大,此时镜片的边缘部很容易通过瞳孔而出现在瞳孔区的虹膜之前。这类并发症不会或很少发生在晶体囊袋内植入。如发生也并无严重影响,可观察,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5.人工晶体脱位或半脱位 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全部进入玻璃体腔内是十分罕见的,可发生于晶体后囊膜破裂的病例。比较多见的是术后早期出现的人工晶体镜片偏离中心,如向下偏中心或向下半脱位时,即出现“日落综合征”(sunset syn drome),可以看到人工晶体的上边缘;另有一所谓“档风玻璃揩拭器综合征”(WindShied wi—per 8yndrome)是指人工晶体在眼内固定不牢时所见到的左右摆动现象。人工晶体半脱位或稍有偏中心时,如症状不明显,可暂时观察而不需手术。如后房型人工晶体半脱位必需做手术时,可转动人工晶体使之复位,必要时只能取出人工晶体。要注意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支撑袢有可能被纤维组织所包围,强行牵拉会造成该处葡萄膜组织的损伤,甚至造成出血或玻璃体脱出等严重的后果,应加谨慎小心。
以上是几项人工晶体的主要的并发症。其他的并发症例如玻璃体脱出,眼内感染等。这些均与常规白内障手术所遇到的症状和处理类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