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多年心脏病史的父亲,在老家跑了若干家医院,仍得不到有效根治。最近他希望在北京工作的我联系一位名大夫,咨询一下病情。有同事便建议我不妨找一下安贞医院的孙衍庆大夫。打听到孙大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曾是安贞医院前院长,我先就有了怯意,人家是大牌人物,自己一介平民,又素不相识的,会理你吗?我忐忑不安地试着给孙大夫打去电话,他亲切的回应立即打消了我的顾虑。之后,父亲来京找他看病,他也始终耐心而和气,“不要着急”、“还有什么想知道”……语言中虽没有过多的客气,却让人分明感受到他对病人的关心和负责任。对看病冷暖深有体会的父亲,对孙大夫很是感激,感触最深的却是孙大夫的语言,“同样的话,从有些大夫口中说出来,我感到冷冰冰;而听孙大夫说出,感到的却是亲切和真诚,治病也有了信心。”我没想到,医生的语言对一名患者竟有如此大的影响。
然而,对于医生,把话说好,并非简单地加几句客气话就可做到,内心具备仁爱之心才是大前提。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说过一句话,“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正是医生这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化,现代医学也要求医务人员在诊治上,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更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在医疗的各个环节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而医务人员的语言便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喜的是,这样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人员所接受,并体现在医患互动中。
“大医精诚,贫贱博爱,童叟无欺。”亲爱的医生,请先从您的语言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