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刘学颖 李 莹 金玉梅 张 潇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北京市,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摘要】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早期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的角膜反应,评价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术后角膜上皮修复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非平行对照的方法,抽取LASIK后患者,设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例术后1,3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混合性充血、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s Test、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及药物毒性。
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性别、年龄、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mo 时EGF组综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两组均出现个别患者觉异物感(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后1wk和3mo时部分患者觉眼干感,EGF组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Haze病例;术后1wk和3mo时EGF组Schirmer’s Tes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全程中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减轻LASIK后眼表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稳定泪膜,安全、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0引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尽快恢复角膜上皮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可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减轻术后的不适反应,减少感染机会,促进视力恢复。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最早确立结构的生长因子,较之于角膜基质,前者受体EGFR更强烈表达于角膜上皮的深层细胞和角膜缘上皮细胞[1]。目前已有多项体内、体外研究证明:EGF具有有效刺激角膜上皮生长、促进损伤角膜上皮修复的功能,并能辅助诱导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29]。但角膜损伤后自身分泌的EGF甚微,因此采用外源性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hEGF)成为当前术后促进恢复的主要措施。为了从宏观角度评价rhEGF对减轻LASIK后反应和上皮修复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临床观察。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连续抽取2005 08/09 LASIK后病例60例(120眼),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炎、抗菌治疗。采用随机排列表法(1∶1)将入选者分为EGF组和对照组,进行单盲(盲患者)、非平行对照观察。EGF组双眼加用5000U/mL rhEGF滴眼液(金因舒滴眼液),4次/d,1mo,对照组无添加其他全身及局部治疗药物。所有入选病例术前矫正视力均≥1.0,无全身和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LASIK操作均为同一时期同一名医生使用同一机器完成。剔除术后角膜瓣并发症者,观察过程中发现违反研究方案者,或因用药所致不良反应中途退出者予剔除,不计入统计。本次临床观察过程中,rhEGF组中2例(4眼)、对照组中4例(8眼)人因未能定期按时复查,违背了研究方案,按脱落病例处理。
1.2方法 分析并比较两组病例术后1,3wk;1(简单记为1mo)、3mo的视力、屈光度、疼痛、畏光、异物感、眼干、角膜上皮点染、混合性充血、BUT、Schirmer’s Test、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情况的变化;其中,视力、屈光度、BUT和Schirmer’s Test按数值记录,其余均按有或无分别记为“+”和“”(进行统计时将“+”标记为1,“”标记为0)。观察过程中了解患者对药物顺应性;有无球结膜水肿、充血、疼痛、痒等局部不良反应;有无发热、头痛、乏力、恶心、肌痛等全身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χ2检验和OneWay ANOVA检验(SPSS 11.5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中最小理论值<5的变量用Fisher’s Exact Test双侧确切概率法校正。
2结果
EGF组28例(56眼),其中男6例(12眼),女22例(44眼),平均年龄(25.64±4.91)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 6.17±3.89)D;对照组26例(52眼),男5例(10眼),女21例(42眼),平均年龄(26.19±6.14)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 4.98±1.93)D。两组间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 χ2检验)。
2.1用药前后视力及屈光度(χ2检验) 术前、术后第1wk;1mo及3mo时,EGF组视力分别为0.11±0.06,0.91±0.22,1.01±0.19,1.04±0.20;对照组为0.10±0.01,0.99±0.19,1.07±0.21,1.07±0.18。各组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等效球镜EGF组为( 0.08±0.43)D,对照组为( 0.08±0.21)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用药后眼部表现
2.2.1综合情况(KruskalWallis H Test) 计算术后1wk;1,3mo各病例同一时间点症状和体征计数总和(不包括Schirmer’s Test, BUT)的χ2 值,EGF组分别为53.20,53.39,27.50,对照组为53.81,53.62,34.79。术后3mo时EGF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6)。
2.2.2主观症状(χ2检验) 两组术前、术后均无疼痛、畏光感者。术后1wk时两组觉异物感者各2眼(P>0.05),随后症状消失。术前,两组患者均无眼干感;术后,EGF组仅于1mo时出现4眼,而对照组1wk;1,3mo时分别有8眼、2眼、6眼。术后1wk和3mo时EGF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1wk=0.002, P1mo=0.028)。
2.2.3客观体征(角膜上皮点染、混合性充血用χ2检验统计;BUT、Schirmer’s Test结果用OneWay ANOVA检验进行统计) 两组均无发生Haze病例。术前2组均有1例(2眼)眼混合型充血;术后,EGF组1wk时、对照组1mo时各1例(2眼),均于随诊过程中逐渐消褪。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wk、1mo时,EGF组角膜点染阳性眼数分别为6,4,2,0眼,对照组为6,0,2,3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wk、1mo时,EGF组Schirmer’s Test值分别为(10.8±3.0)s、(8.8±3.9)s、(9.0±3.0)s、(11.1±5.6)s;对照组分别(10.5±2.3)s、(7.3±2.2)s、(8.3±2.7)s、(7.4±2.2)s。术后1wk和3mo时EGF组优于对照组(P1wk=0.016, P1mo=0.001)。两组术前、术后BUT均>10s,术后1wk~1mo较前轻度减少,术后3mo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其他 顺应性与副作用:全部病例用药前后患者均未出现耐受不良及全身、局部不良作用,顺应性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