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核层间水分离娩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3期第19卷 研究原著
作者:洪虹 张雷 陈民高
单位: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马塘区医院眼科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小切口
摘要 目的 晶状体核层间水分离小切口娩出,避免或减少术后散光,达到良好的视力恢复。
方法 用钝头针插入晶状体核层间注水,使硬核周围的核壳层层分离,游离出硬核并将之溢出切口,完成碎核、娩核。
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该方法与常规切口手术相比,术后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采用该方法手术,角膜内皮损伤及前房反应明显减轻。
结论 本法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白内障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有推广价值。
[眼科新进展1999;19(3)∶187-188]
Parturition of fluid between lens nucleus layers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rough little incision
HONG Hong,ZHANG Lei,CHEN Min-Gao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turition of fluid between lens nucleus layers through little incision can prevent and minimize postoperative astigmatism to achieve a good vision recovery.Method Water was syringed between lens nucleus layers to free the lens from its layers and extract it from the little incision,and fulfiled lens crush and liberation.Results Statistical tests showed that this method resulted in better postoperative vision recovery and weaker corneal astigmatism than conventional methods,and it did less damage to corneal endothelium and greatly decreased anterior chamber reaction.Conclusion This is a simple,saf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rough little incision,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cataract;intraocular lens;little incision
[Rec Adv Ophthalmol 1999;19(3)∶187-188]
白内障是当今世界致盲的首要病因,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理想的复明手术,但目前尚存在术后角膜散光之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力恢复[1]。现已公认角膜散光与手术切口的长度有密切关系,切口长度≤6mm,可以减少或消除术后散光[2]。因此,如何破碎直径10~11mm的晶状体核,使之能从≤6mm的小切口中娩出成为关键[3]。我院1995年5月~1997年5月行小切口白内障晶状体核层间水分离娩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7例64眼,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7例64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6眼,并发性白内障6眼,外伤性白内障2眼。男35例,女22例,年龄32~82a,平均62.7a;对照组(常规切口)61例65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9眼,并发性白内障5眼,外伤性白内障1眼。男38例,女23例,年龄32~80a,平均66.3a。2组术后均随访3~18mo。
1.2 器械与材料 苏州产YZ-38型角膜曲率计,无锡产KN-1500型A超,苏州产手术显微镜,常规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器械及水分离膝状钝头针(Helon针头),粘弹剂为Helon或甲基纤维素。
1.3 手术方法 术前30min频点双星明、新福林直至瞳孔充分散大,球后阻滞麻醉后压迫眼球20~30min保证眼球明显软化,术中切口采用在12点钟角巩缘后1mm处,作水平长6mm板层巩膜切口,完成角巩膜隧道后,穿刺前房,用截囊针在10~2点钟间信封式截开前囊,扩大切口至6mm,用Helon针头将BSS液注入皮质及核之间进行初步的皮质与核的水分离,此时由外向内即出现一层或多层金黄色环,直至没有新的金黄色环再出现。晶状体核在水力作用下形成松软的外壳层和致密的硬核2部分,用针拨开外壳层,松动致密的硬核,使之旋入前房,用针体轻切开后唇,使切口张开,再用水力将硬核娩出手术切口,再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将残留之外壳层冲出切口,既而冲吸残留皮质,晶状体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剪撕部分前囊膜,切口缝合1~2针或不缝合,置换前房内粘弹剂,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mg。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小切口组术后1wk视力0.2~1.5,平均0.56±0.39;术后3mo平均视力0.79±0.44。常规切口(9~11mm)组术后1wk视力0.05~0.7,平均视力0.37±0.31;术后3mo平均视力为0.55±0.25。2组对比,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2.2 术后角膜散光 2组术前、术后(3mo)的角膜散光对比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
2.3 术后并发症 小切口组出现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5眼,均在1wk内消失。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2眼,经局部及全身激素治疗均在2wk内吸收。常规切口组出现角膜后弹力层皱褶62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4眼。2组均有2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因破裂范围小,仍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3 讨论
3.1 人的晶状体在胚胎及其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由胚胎核、胎儿核、婴儿核、成年核及皮质依次包绕形成,越靠近核心包绕越紧密,各核层之间由于不同方向走行的晶状体纤维和形成时间上的差异,因此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存在着易于分离的潜在间隙,这些潜在间隙在水力的作用下可被一层层分离,所以提供了最后游离出较小硬核的可能。
3.2 通过术前、术后角膜曲率计的测量、对照,证实术后散光明显小于常规切口,同时由于切口小,单针在前房内操作,所以反应轻、损伤小,视力恢复更为理想;术后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晶状体前膜形成、后囊膜破损均少于对照组,术后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
3.3 手术要点 (1)目前适应症为Ⅰ~Ⅲ极核,过硬的核单靠水分离较为困难;(2)充分散瞳是手术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晶状体核旋入前房,娩出切口;(3)眼球软化保证玻璃体稳定,减少玻璃体突入前房的发生率;(4)角巩膜隧道切口之内口应较大,呈倒梯型,有利于娩核;(5)晶状体核层间水分离顺序应先分离硬核下方与后囊膜之间的皮质(核壳),再分离硬核之两侧及上方,因为一旦其它方向的核壳破碎后,在晶状体核下层间注水即渗漏,分离硬核与后皮质就产生了困难,从而硬核无法旋入前房;(6)反复注入粘弹剂,保持前房深度,有利于硬核浮出切口,并且保护角膜内皮、虹膜和后囊膜;(7)娩核操作时,用针体轻压隧道切口后唇,导引已进入前房的硬核浮向切口,随即在硬核下向6点钟方向注水,利用适当的水压使硬核溢出切口。
3.4 超声乳化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先进技术,但由于仪器较贵,国内尚不能大量普及;非超声乳化切核、圈套碎核法,操作难度大且有较大风险,而本术式系单针在前房内操作,并且主要在硬核与皮质间运行,因而减少了对角膜内皮及后囊膜损伤的机会,因此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洪虹,女,生于1962年10月,安徽芜湖市人,汉族,1985年7月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现任芜湖市马塘区医院眼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分别于1990~1994年和1995~1997年,参加“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和“白内障小切口晶状体核层间水分离一次娩出法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课题设计、临床手术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曾获1994年省卫生厅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芜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Mar 28,1998
From the Hospital of Matang District,Wuhu 241000,Anhui Province,P.R.China
参考文献
1 刘奕志,李绍珍.人工晶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术中控制.中华眼科杂志1993;29(6)∶323-325.
2 谢立信主编.人工晶状体植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7-240.
3 陈樱,梅军,赵晓辉.小切口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10)∶604-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