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摘要非超声小切口水中白内障 摘出术
眼科研究 2000年第1期第18卷 论著摘要
作者:王从毅 马波 冯慧琴
单位: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 710004
超声乳化技术自1967年Kelman医生首次报道后,随着显微手术技巧的日臻完善,这项技术已逐渐被接受和推广。但因其设备昂贵,手术技巧难以掌握,在我国广大基层尚难普及。我们自1997年2月以来应用非超声小切口水中白内障摘出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治疗各类型白内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其具有安全、经济、简单、易掌握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7年2月~1998年10月共施行非超声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530例(697只眼)。男312例(370只眼),女218例(327只眼)。年龄40~81岁,平均62.4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83例(648只眼),并发性白内障35例(3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12例(12只眼)。术前视力光感至0.3。同期对照组80例(99只眼)施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一组25例(28只眼)施行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个月。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准备、麻醉、软化眼球及做球结膜瓣等操作均相同,按白内障摘出术常规。水中ECCE组方法:做角巩缘隧道切口,弦长6mm,“信封式”截囊或环形撕囊,用5ml注射器吸满平衡盐液,连接平针头,将平针头尖端插入囊袋内做充分的水分离和水分层,然后用平针头尖端顶住晶状体核赤道部,将核的上端翘起于虹膜面,边注水边转动晶状体核,使核与皮质彻底分离,同时可利用水冲力及针头拨动力将软核与硬核剥离,然后将平针头尖端伸过瞳孔领插入核与后囊之间,用力注水的同时,借助平针头轻压巩膜切口后唇,核便会顺利娩出同时游离皮质亦一并冲出。用双管注吸器抽吸残余皮质,常规植入光学直径5.0~6.0mm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若为“信封式”截囊,尚需撕除前囊。切口缝合1~2针或不缝。置换前房及囊袋内之粘弹剂,重建前房达正常深度。 3 结果
水中ECCE组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且迅速。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5者80.4%,平均散光1.75D±0.5D;术后3~18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97.1%,平均散光0.75D±0.25D。超乳组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5者占84.2%,平均散光1.25D±0.25D;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98.6%,平均散光0.5D±0.25D。囊外组术后一周裸眼视力≥0.5者48.6%,平均散光2.75D±1.25D;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82.6%,平均散光1.75D±0.5D。结果显示:H-ECCE组与超乳组差异无显著性(t检验,P>0.05),但与囊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1)。 E-CCE组术后反应轻,除核较大的3只眼术后第1天见轻度角膜内皮混浊外,其余均透明。后囊膜破裂4例,3例发生于抽吸皮质时,1例于植入晶状体时发生。
4 讨论
非超声小切口水中白内障摘出术具有安全、经济、简单、易掌握等优点。无需特殊设备和器械,减少前房操作,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同时因其切口较小,手术损伤小,愈合快,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散光,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应用。
术中关键在水分离、水分层。水分离时要明显看到水从核下通过。尽量将皮质、软核和硬核分离,使核体积缩小,易于娩出,同时也有助于残余皮质吸出,缩短手术时间。术前应控制好眼压。但我们发现,若眼压过低,则会增加娩核难度。术中尽量减少对虹膜的刺激,防止瞳孔缩小而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反应。
我们认为“信封式”截囊较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为好。因为“信封式”囊袋完整性好,可使注水娩核时囊袋内保持一定压力,利于核娩出,另外可防止皮质和核上浮损伤角膜内皮。
该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白内障,对皮质多核小的老年性白内障和并发性白内障,效果更好。对于核较大者,可相应扩大切口,或前房内碎核。我们认为非超声小切口水中白内障摘出术可作为一种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向超声乳化术过渡的方法,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收稿:1999-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