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
【摘要】 目的 分析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2005年我院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187例,对其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少数出现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等,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临床显示此法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泛,价格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使得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也随之产生,且术后疗效显著。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指的是切口<6mm,包括超声乳化、激光乳化和非超声乳化手术,囊外摘除术即非超声乳化手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超声乳化仪价格昂贵,在中国尚不能普及,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所以,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就具有实用价值。自2003~2005年我院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手术18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2005年小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并人工晶体植入术187例213眼,其中双眼26例,男62例,女125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93岁,平均65.3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82例208眼,并发性白内障4例4眼,不明原因白内障1例1眼(35岁女性)。术前视力光感者53眼,指数/眼前-0.2者160眼。术前常规进行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血糖,血压,视力,眼压,光定位,色觉,A超,角膜曲率检查,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术前散瞳,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高8mm,11点位,角巩膜缘后2mm处行反眉弓状切开巩膜达1/2厚度,长约6mm。再用月形刀平行巩膜面做巩膜隧道直达透明角膜,后用枪状刀穿刺进前房,注入粘弹剂,行邮票样截囊或环形撕囊,用5.5mm枪状刀扩大切口,保持内切口8mm左右,外切口6mm。接着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1]:通过水分离使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整个晶体可在囊袋内转动;通过水分层,可使晶体外周软核与核心硬核分开,使核心体积减小,便于娩出。水分离和水分层用冲洗针头注入BSS来完成。注入粘弹剂于核心的前后,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用碎核器碎核,借助椭圆形注水圈匙,托住晶体核,分次娩出晶体核。再用双腔管抽吸残余皮质,注入粘弹剂,均植入直径5.5mm爱尔康后房型一片式人工晶体。角膜缘切口不予缝合,根据水密情况用冲洗针头在切口处注入BSS以关闭切口。最后,下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关闭结膜切口。4例并发性白内障中,有3例虹膜后粘连,手术过程中撕囊时用晶状体钩钝性分离粘连的虹膜与前囊膜,不能分离的用囊膜剪剪开,后均成功撕囊并娩出晶体核。
2 结果
187例213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3~1.0为166例192眼;指数/m为21例21眼;散光13眼,平均0.75D;角膜轻度内皮水肿15例15眼,占7.04 %,1周后透明;房水混浊术后3~7天好转;一过性高眼压9例,用药后正常,未留下严重并发症;瞳孔圆形208眼,占97.7%。术后全部病例前房形成好,无球结膜滤泡形成,伤口一期愈合。
3 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致盲眼病,唯一首选的治疗方法还是手术。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和现代囊外术的普及,手术方法不断变化。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大切口白内障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超声乳化手术是小切口手术的代表,但我国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超声乳化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基层医院无法普及,再者,在基层医院临床就诊的者大多为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不大适合超乳。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不需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损伤轻,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受晶体核硬度影响,对超声乳化难完成的硬核也能顺利完成,因而适应证非常广泛,可达到与超乳手术相同的效果。另外,手术价格低廉,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显示:小切口囊外摘除白内障手术,无需昂贵设备,术后恢复快,操作方便[2],价格低廉,是一种特别适合基层医院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邹玉平.白内障手术实用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3.
2 袁佳琴.人工晶体植入术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
作者单位:529300 广东开平,开平市中医院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