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成功植入人工晶体,手术时间均小于15 min。
2.2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眼前和一尺指数者1眼(1.6%),0.01~0.08者15眼(23.8%),0.1~0.2者30眼(47.6%),0.3~0.6者17眼(27.0%),除1眼术后视力无提高外,其余术眼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
2.3 并发症 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3例,破口小,无玻璃体脱出,均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有21眼发生角膜水肿,经局部药物处理,3~5天内全部消失,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以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高度近视是伴随眼球进行性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亦称进行性或病理性近视。眼球的病理改变包括眼轴延长、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及晶体混浊等各种变性性改变,其中眼底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及其相应部位的脉络膜的变性萎缩改变,其中黄斑部的改变除表现黄斑萎缩外还可出现出血、Bruch膜破裂所致的分枝或网状白线及Fuchs斑等,周边视网膜脉络膜常见囊样变性[1]。以上病理改变均易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眼底改变。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虽然只是高度近视眼的病理改变中的一部分,但却可以使患者的视力难以满意矫正,甚至有时可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对于高度近视伴严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影响更是雪上加霜,给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国内有报道指出,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康复与患者眼底变性程度呈正相关[2],即高度近视伴严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多不能达到良好的视力。因此,目前对此类白内障患者的手术与否尚存顾虑。
本文研究针对高度近视伴严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效果,结果显示手术均顺利完成,除1眼术后视力无提高外,其余术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1者47眼(74.6%),其中≥0.3者17眼(27.0%),而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力在光感~一尺指数者占85.7%。手术效果表明,术后视力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无疑对患者的工作尤其是患者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认为高度近视伴严重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不应成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医患双方的顾虑,该手术对提高这类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应予以肯定,并且可以通过术后低视力康复,配戴助视器进一步提高部分视力。
本文所有病例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一般认为白内障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与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伴玻璃体脱出密切相关[3]。目前,由于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已降到最低水平,但其危险性依然存在,尤其是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的晶体核大且硬,后囊膜较薄,晶体悬韧带的韧性和弹性较差,术中后囊膜易破裂,使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增高。本文病例核硬度Ⅲ~Ⅳ者占74.6%,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3例。这也提示我们术者不仅要有娴熟的超声乳化技术,而且术中要切忌追求速度和操作粗暴,应力求保持晶体后囊膜的完整性,避免玻璃体脱出,为防止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国内有报道认为,后囊膜不完整、玻璃体屏障破坏并非是由白内障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唯一原因,变性、液化、黏滞性降低的玻璃体流速快、流动范围大,且在视网膜表面的流动方向与眼球的运动方向相反,导致液体撞击视网膜裂孔边缘,从而形成涡流作用,这是晶体后囊膜完整病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原因[4]。因此,对于后囊膜完整的高度近视伴严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定期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尤其重要。
本研究中术眼术后视力≤0.3者有54眼,占85.7%,视力<0.1者有16眼(25.4%),≥0.3者17眼,仅占27.0%。这表明高度近视伴严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手术的视力恢复存在一定影响,对术后视力提高的期望值不宜过高。因此,手术者应重视对患者术前的解释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杨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6-477.
2 韩芳,袁天国,王雪梅,等.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康复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实用眼科杂志,2001,19(8):622-623.
3 王文清,贾丽丽,杨冠,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并发症原因的临床观察和防治原因.中华眼科杂志,2001,37(5):325-327.
4 李朝鲜,王文吉,殷汝桂.45例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23-24.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