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NO,ET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采用单盲原则。两组均进行常规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另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观察针刺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以及NO,ET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①通过两组患者糖尿病临床疗效比较,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通过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6.67%,对照组总有效率33.3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DR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NO及E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O及ET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①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②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改善单纯性DR的眼底状况,使其病情逆转。③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调节单纯性DR患者的NO及ET分泌水平,从而保护了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针灸疗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调理脾胃针法
基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专项资助项目(No.020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控制和治疗,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微循环障碍,以毛细血管阻塞、微血管损坏及邻近视网膜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1]。而血管内皮损伤是其病变的基础。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一方面氧化应激发生改变,使NO活性下降;另一方面NO生成减少,同时会使ET释放增加。ET和NO是两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眼底微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NO释放减少和内皮素增加,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小板凝聚和内皮细胞增殖,加速或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2]。 因此,笔者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NO及ET水平影响的研究,以期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1 一般资料 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3]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依据患者初诊时的病情,分为单纯性视网膜病变Ⅰ,Ⅱ,Ⅲ期3个等级。在每一个组段,依病人首次来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齐同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中脘、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地机、风池、瞳子髎、四白。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实验室观察指标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项、眼底镜检查、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测定。
3.2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水准定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按照199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控制目标进行。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