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5与Y2作回归分析,复相关系数R=0.5811,R2=0.3377,校正R2=0.3131,标准误=0.1414。经F检验,有高度显著性(P<0.005),回归方程如下:Y2=0.20506+0.06073X5,经检验,有高度显著性(P<0.001)。Y2即弱视深度与X5即屈光参差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经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χ2检验,本资料的频数分布符合上述方程的理论分布,该方程代表该样本所在总体的规律。 2.1.2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偏心注视组弱视深度(Y)与屈光参差程度的相关关系 见表2。
表2 偏心注视组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相关关系(n=10) 注:P为偏心注视程度
由表2可见,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深度与偏心注视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均无相关性。
2.2 斜视性弱视伴屈光参差组分为内斜视组和外斜视组。
2.2.1 内斜视性弱视伴远视性屈光参差组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相关关系 见表3。
表3 内斜视组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相关关系(n=20) 由表3可见,弱视深度与内斜度大小、屈光参差程度均无相关性。
2.2.2 外斜视性弱视伴远视性屈光参差组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相关关系 见表4。
表4 外斜视组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相关关系(n=8)
由表4可见,弱视深度与偏斜度数、屈光参差程度无相关性。
3 讨 论
3.1 本研究发现,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与Helveston[3,4]等的不同,而与Sen[5],Townshend[2]等的结论一致。Helveston研究对象为成人,很难知道研究时的屈光参差是否系引起弱视时的屈光状态,故其结论不恰当。Malik的研究有未分组研究的缺陷。Townshend发现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存在相关性,但未探讨其机制。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视觉发育的早期,既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约3岁以前),又是视觉系统对屈光参差刺激的敏感阶段,由一定的屈光参差引发了弱视的产生,这一障碍发生越早,弱视深度越深。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大小无关,但随着视觉发育的进展,好眼逐渐正视化,而差眼因缺乏适宜的刺激,其屈光状态则相对稳定[6],致使两眼间差值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因此,弱视发生的年龄越早,其对屈光参差值的影响越大,即弱视深度和屈光参差程度呈伴随现象。以往文献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3岁以上,多数为4岁或5岁以上儿童,故虽能发现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确切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认为较高度的屈光参差引起较重的弱视,二者为伴随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视力检查是诊断弱视深度的依据,但因患儿幼小,往往难于进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工作中,对不会查视力的儿童,通过验光利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回归方程,可大致了解其弱视程度,从而给予配镜治疗或配镜加遮盖治疗,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2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偏心注视组屈光参差程度、偏心程度及弱视深度三者间无相关关系,即当偏心注视存在时,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无关,这与Malik的观点一致。Malik还发现弱视深度与偏心注视程度有关。因本组样本含量尚小,难以反映总体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斜视性弱视伴远视性屈光参差组结果表明当内斜视或外斜视存在时,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无关,Flom[7]的观点与我们的一致,表明斜视因素存在时,即使伴有屈光参差,斜视因素在视力上起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参考文献
1 Safir A, Kulikowski CA.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data.Trans Am Acad Ophthalmol Otolaryngol,1975;79:488
2 Townshend AM,Holmes JM,Evans LS.Depth of anisometropia amblyopia and difference in refraction.Am J Ophthalmol, 1993;116:431
3 Helveston EM.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nisometropia and depth of amblyopia.Am J Opthalmol,1966;62:757
4 Malik SRK,Grupta AK,Choudhry S.Anisometropia:Its relation to amblyopia and eccentric fixation.Br J Ophthalmol,1968;52:773
5 Sen D K.Clinical studies on anisometropic amblyopia.J Naba Med.Ass,1968;20(3):220
6 Lepard CW. Comparative changes in the error of refraction between fixing and amblyopic eyes du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Am J Ophthalmol,1975;80:485
7 Flom MC.Interocular ametropia differences in anisometropic amblyopi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1;30:322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