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那些离太阳最近,却又离光明最远的西藏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哈尔滨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志愿援藏医疗队利用国庆长假,奔波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日喀则市,行程12000多公里,进行援藏光明行动。4名医护人员共诊治各类眼病患者400多位,让176名藏民重见雪山蓝天;5天的时间,4名医护人员收到藏民献上的哈达500余条,洁白的哈达在诉说藏民感激之情的同时,也在讲述援藏医疗队这次不寻常的光明行动。
高压200mmHg,吃去痛片,吸氧,坚持手术
哈医大一院志愿援藏医疗队9月28日从哈尔滨出发赴西藏日喀则地区进行义诊,10月9日返哈。由于路途遥远,真正手术的时间只有5天,医疗队共为176名患有白内障的藏民成功地进行了手术。从医学上讲,白内障手术并不复杂,然而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简单的手术过程却变得异常艰难。
抵达日喀则地区的第一天,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医疗队的每个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队长刘平介绍说:“在高原做任何事情都得放慢速度,不动时心跳都在100次以上,动作稍一快就气喘,更何况要高度集中精力进行手术。”为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队员们不得不依靠吸氧和大量的抗高原反应药物来缓解。
为了让更多的藏民重获光明,刘平和眼科三病房的李志坚副主任各主刀一个手术台,在主治医师冷飞和护士长殷秀丽的配合下,四人每天平均要做近40台手术。李志坚副主任是高原反应最严重的一个,血压高达200/125mmHg,晚上头痛得睡不着觉,只能靠吸氧来缓解。白天为了保证手术,他不得不服用去痛片来抑制头痛。每做完一台手术,都要马上吸氧,才能保证下一台手术的正常进行。
清晨出发,凌晨收工,5天跑坏一台新车
因为地处高原,空气稀薄,西藏的工作时间是上午10时上班,下午3时下班。而面对一个个渴望光明的藏族同胞,医疗队每天持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日喀则的太阳要8点多才升起,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6点已经踏上了去各县市的山路。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赶到各县医院,为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患白内障藏民手术。完成一地的手术后,再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县。
为了保证医疗队的行程,当地卫生局特派给医疗队一台新依维柯。由于路状较差,这台新车在去定日县的路上没了模样———保险杠跑掉了,车牌跑丢了,车门变形打不开了,后车门关不上了。车后面放的都是医疗器材和药品,队员们只好用藏民送给他们的哈达将车门拴在后车座上,坚持赶到定日县。
电压低,用手电照明继续手术
他们在援藏行动的第一站萨迦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停电。由于当地电压低,消毒用的高温高压消毒锅无法启动,队员们就改用消毒液对手术器具进行浸泡消毒。手术照明灯也在随电压的降低一点点变暗,刘平立即与当地政府协调。萨迦县县长决定停止县里几个区的居民供电,以保证手术的进行。就这样,仅存的电量又维持了近4个小时的手术,让10多名藏民重获光明。最后一台手术进行到后期彻底停电了,几名医护人员将随身携带的应急灯和手电全部打亮,为这名藏民“点亮”了眼睛。
“谢谢你,让我能看到你的脸……”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医疗设备落后、交通不便,群众就医十分困难。刘平告诉记者,在哈尔滨很多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白内障还没达到成熟期,要等成熟后再做手术,而西藏的患者,白内障都过于成熟,有的已经因此失明十多年,出现了并发症。有一名藏民住在离县城300多公里远的地方,得知哈尔滨的医疗队免费给做手术,他在家人的陪同下,骑马到乡里,再倒车到县里,一共走了7天。
让这些离太阳最近,却又离光明最远的人获得光明,是医疗队队员的心愿。10月1日那天,队员们在萨迦县医院为藏民手术一直到深夜12点多。56岁的刘平做完最后一台手术后就虚脱了。
复明的藏民们无法表达感激之情,唯有献上一条条哈达,短短几天,队员们每个人都收到上百条哈达,装了整整一个行李袋。此次援藏复明行动的受益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90岁的老大爷,复明后,他激动地捧着哈尔滨医生的脸用藏语说:“谢谢你,让我能看到你的脸……”
来源: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