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艳霞 杨卫国
眼外肌麻痹又称麻痹性斜视,是指在双眼视已经建立或充分巩固以后,由于外伤、血管性疾病、颅内肿瘤、代谢障碍等因素致下神经元(包括神经核,神经及肌肉)损伤所引起的单独的或多发的眼外肌运动障碍。患者自觉双眼复视,视觉模糊,甚则眩晕、恶心、呕吐、走路步态不稳,遮盖一眼则症状消失。中医属“风牵偏视”、“瞳神将反”范畴。临床治疗以早期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和出血水肿吸收。中、后期应用神经营养剂和血管扩张剂以助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药物治疗并追踪观察半年以上无好转者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6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1.1~2007.5月我院眼科、颅脑外科及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30岁12例,30~50岁23例,50~70岁24例,70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49.5岁。均为单眼,其中右眼27例,左眼33例;外伤所致19例,血管性及代谢性疾病所致29例,炎症所致5例,肿瘤术后3例,不明原因所致4例。病程最短5天,最长30d,平均14d。
1.2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不同分为风邪中络、风痰入络、肝风内动、外伤瘀滞4型。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1]:(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确诊为眼外肌麻痹病人,不包括经眼眶CT平扫、冠扫检查证实眼眶外伤所致眼球移位的眼肌麻痹、眼外肌嵌顿及断裂者。
1.4 治疗方法
(1)维生素B1100mg及B12500μg 1次/d肌注,10d为1个疗程,间隔3d行第二个疗程;口服芦丁40mg及肌苷0.4 3次/d;静点能量合剂1次/d,10d为一疗程。(2)待眼局部肿胀消退、瘀血吸收后行眼肌直刺及眼周穴位针刺,方法:眼肌直刺:结膜囊内滴用表面麻醉剂,用30#毫针直接刺激麻痹肌,不好暴露者可置开睑器,上斜肌麻痹直接刺激眶上壁与眶内壁夹角处滑车表面的肌腱,选眼肌附着点后1mm处进针,与肌肉约成45°角,缓慢进针约1mm,留针30秒,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无菌盐水棉签压迫片刻,以防出血,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药水1~2滴,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眼周穴位针刺:上直肌、上斜肌、提上睑肌麻痹选鱼腰、上明;下直肌、下斜肌麻痹选承泣、四白;内直肌麻痹选攒竹、睛明;外直肌麻痹选太阳、瞳子髎;风邪中络型加风池、百会;风痰入络型加合谷、曲池;肝风内动型加太冲、合谷;外伤瘀滞加血海、百会。28#针直刺或斜刺,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间隔3d行第二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
1.5.1 疗效观测方法
(1)主诉、复视减轻程度。
(2)一般检查:视力(统一用国际视力表检查);眼睑运动,睑裂变化。
(3)眼位检查:观察偏斜方向、第一、第二斜视角——角膜映光法粗测。
(4)眼球运动检查:单眼、双眼。
(5)代偿头位的检查。
(6)复视像检查与分析。
(7)斜视度测定:同视机九个诊断眼位进行性定性定量检查。必要时结合线状镜、三棱镜加马氏杆、三棱镜加遮盖检查。
(8)眼位照相、旋转斜视眼底照相。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