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 对3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开放的泪囊黏膜瓣与鼻黏膜用银夹固定或用白云胶粘合在起,术后定期冲洗泪道及清理鼻腔。 结果 3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经过6月随访溢泪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泪囊造影剂顺利进入鼻腔。 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较好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鼻内镜;鼻腔泪囊开放术;慢性泪囊炎;治疗
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狭窄、阻塞,导致泪液在泪囊内滞留,伴发细菌感染所致。治疗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而手术治疗主要是重建泪道与鼻腔的通道,传统的泪道激光或高频泪道再通术费用偏高、治疗时间长、疗效欠佳,鼻外进路泪囊鼻腔吻合术颜面部留有瘢痕,我院自2007年2月起共采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慢性泪囊炎35例,术后经过6个月随访溢泪消失,冲洗泪道通畅,泪囊造影剂顺利进入鼻腔,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女29例,男6例,年龄23~75岁,平均53.5岁。发现溢泪时间6~24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泪道外伤后发生1例,慢性鼻窦炎Ⅱ型2期,鼻中隔偏曲并发者2例,32例无明确的原因。所有患者均有溢泪症状,压迫泪囊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通畅,泪道造影显示鼻泪管不通畅、泪囊显影但造影剂不进入鼻腔。
1.2 手术方法 将平中鼻甲端附着处,钩突为后界的鼻黏膜表面麻醉及钩突前局麻后,在钩突前方以镰状刀做直径约为12~15 mm的弧形切口,至骨表面,翻起黏骨膜瓣,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内侧前部,此时可见二者之接合骨缝。用骨凿凿除(或以电钻磨除)泪骨内侧壁骨质约10 mm×8 mm骨窗,即可暴露泪囊内壁,微呈淡蓝色。为了准确定位,经泪小点、泪小管导入探针进入泪囊,经内镜观察可验证是否已将泪囊准确暴露,用镰状刀或微型剪切开泪囊内侧壁(约8 mm),可自泪囊前缘弧形切开,形成一翻转向后的黏膜瓣,将向后翻起的泪囊内侧壁黏膜瓣与鼻黏膜用银夹1~3枚固定在一起(或用α-氰基丙烯酸酯快速医用胶粘合在一起)。
术后1周内每天冲洗泪道一次;7天后每周冲洗泪道一次,连续4次。
1.3 治疗结果 35例患者经过治疗6个月后复查,溢泪消失,压迫泪囊区无分泌物流出,泪道冲洗通畅,泪道造影显示造影剂顺利进入鼻腔。
2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泪囊组织的慢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的发病。成年女性多见,病程长,服药难以根治。与沙眼、泪道外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肿瘤、下鼻甲肥、鼻腔手术等因素有关,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由于感染灶的存在,对角膜外伤、内眼手术构成很大的威胁。治疗上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手术治疗主要是重建泪道和鼻腔的通道,具体术式有:经泪道激光或高频泪道再通术;鼻外进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开放术[1]。鼻泪管激光重建术适用于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已行泪道插管或鼻腔泪囊吻合术无效者,而泪囊明显扩张者或形成黏液囊肿者为治疗禁忌证[2],且激光成套设备价格昂贵,治疗周期长,部分患者不能接受。鼻外进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在颜面部留有瘢痕,影响美观。
本组病例显示,此方法只要注意与手术和预后相关的问题:(1)术中泪囊的定位;(2)骨窗的大小;(3)尽可能将骨窗做大,有助于提高造孔的开放率。术后正确有效的泪道冲洗是保持泪道通畅,防止粘连的关键步骤。注意以上三点,手术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实践体会到,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手术适应证广、颜面部不留瘢痕的优点,术中采用多角度鼻内镜、良好的光学照明和电视监视,可获得清晰的全方位术野。且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操作比较精确,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疗效明显好于传统进路的手术。目前的县、市级医院眼科、耳鼻咽喉科多尚未独立,对开展此项手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具有病员及医疗资源共享的优势。拓展了鼻眼相关外科的手术的开展,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8.
2 罗耀红.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7.
作者单位:云南南华,南华县人民医院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