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介绍注射用胰激肽原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注射用胰激肽原酶用于108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观察其视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视力显著改善者88例(81.5%),有效9例(8.3%),无效11例(10.2%)。 结论 注射用胰激肽原酶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
【关键词】 胰激肽原酶;注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患者失明的重要措施。胰激肽原酶因其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近年来已越来越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自2006年5月~2008年6月我们将注射用胰激肽原酶用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8例,男47例,女61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岁,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经散瞳检查眼底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类法)。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伴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使达正常范围,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每日1次,每次40 u肌肉注射,疗程10~14天。
1.3 疗效判定 治疗满1疗程后采用标准对视力表检查,以病重眼为准,视力提高≥2行为显效;视力提高<2行为有效;视力不变为无效;视力降低为恶化。
2 结果
显效88例(81.5%),有效9例(8.3%),无效11例(10.2%),治疗期间无一例病情恶化,用药后除2例患者有轻微头晕症状外,未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早期非增生性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常表现为微动脉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视网膜水肿、棉绒斑等。随着病程进展,晚期则发生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如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发生不可逆转的视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患者失明。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挽救患者视功能、防止患者失明的重要措施。目前对于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手术和眼内光凝等疗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至今还缺乏较好的药物治疗[1]。由于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因此临床多采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如扩张血管药、抗血小板药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疗效均不确切。胰激肽原酶又称血管舒缓素或激肽释放酶,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它能使血清中激肽原降解为缓激肽,从而升高血浆中NO水平,NO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管舒缩功能,特别是对已发生病变狭窄的血管,以及直径在100~500 μm的小冠状动脉、末梢血管有强烈的舒张效应,给药后能使视网膜血液供应增加,从而纠正视网膜缺血、缺氧,改善视功能。另外,胰激肽原酶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及促溶栓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也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眼科可用于治疗视网膜脉络膜炎、缺血性视乳头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动脉痉挛或栓塞、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出血、陈旧性眼底出血以及慢性和陈旧性眼底病变等[2]。本组108例患者在血糖控制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方法简便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短期内视力明显改善者占81.5%,总有效率高达89.8%。其中1例患者应用该药治疗10天后,视力从治疗前的4.7(0.5)提高至5.0(1.0),结果令人振奋。另外,我们在临床上将该药用于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急性出血期除外),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见该药在眼科临床极具应用推广价值。但并不排除该药疗效与患者血糖水平、视网膜病变范围、出血及渗出部位、是否累及黄斑等因素有关,远期疗效尚不能肯定,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我们强调用药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糖;适时行荧光造影检查,必要时及时行视网膜光凝或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有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急性期禁用该药。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8.
2 陈祖基.眼科临床药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68.
作者单位:山东平度,平度市人民医院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