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与健眼睫状后动脉血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与健眼睫状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x±s) (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flow parameters of the PACs affected by retinal and choroidal rupture with that of the unaffected eyes(x±s)
3 讨论
1803年Doppler首先向人类揭示了多普勒原理。但是将多普勒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是在1957年,由于条件的限制,多普勒技术仅能用于心脏等大器官的检查。而对末梢的小血管不能探查清楚。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不断更新换代,1989年Erickson等首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正常的眼部血流检查,此后Ceib等和Guthoff等相继用此方法对眼球及眼眶内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近十年的文献中,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彩色多普勒在眼部血管性疾病[1]及眼挫伤的眼血流动力学变化[2]在诊断中的价值,陆续作出相关的报告。
正常血流动力学在眼别上无显著性差异[3];彩色多普勒检测眼血管显像选择最佳位置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的关键,眼动脉(OA)在眼眶内走向分3段,第1段即眼动脉主干,位于视神经下方,第2段,即斜跨视神经内侧向前内行走,形成眼动脉第3段,由于眼动脉第3段发出筛前、筛后经筛孔至鼻内,致使第3段位置较固定,显示率高选择该处取样。可测到最大血流速度,其位置表现为球后10~15mm。 眼睫状后动脉(PCA)在巩膜后视神经周围分出20多条分枝,因此在巩膜后视神经两侧PCA分枝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所以PCA的检测应紧靠视神经暗区两侧为佳。Dinns[4]的研究发现,在视盘后不同距离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参数,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视盘后2mm处是检测最佳位置。
视网膜内层血液供应,主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所供应,但视网膜外层则由脉络膜血管系统供应,实际上视网膜是具有双重血液供应。脉络膜主要由睫状后动脉供应,其在眼球后部分为20多个小分枝,穿过眼球后极部的巩膜进入葡萄膜。视网膜、脉络膜挫伤的发病机理目前多数人认为外伤引起血管舒缩障碍,产生麻痹性血管扩张,视网膜小血管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血液成分外渗,组织水肿,合并坏死和液化[5]。眼底检查时,视网膜灰白色混浊,并有眼底出血及脉络膜出血,小量的脉络膜出血,仅在其层间,其部位呈暗红色。大量出血时,可存于脉络膜和巩膜之间,致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隆起。若出血进入视网膜下,可致视网膜脱离而呈暗红色隆起。荧光眼底造影:视网膜挫伤造影早期视网膜水肿区表现为荧光遮蔽―低荧光,造影后期可见视网膜深层出现荧光渗漏;脉络膜挫伤造影早期出现弱荧光区,后期由于荧光素渗漏和巩膜着色而显示强荧光[6]。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本组视网膜、脉络膜挫伤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以发现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健眼,阻力指数 (RI)增加,是因为眼球受到冲击经眼内容物的传递,作用于视网膜、脉络膜,造成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血液成分渗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如果患者伤眼屈光间质透明时,通过眼底检查或荧光眼底造影可做出诊断。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常常合并有其他眼外伤如前房、玻璃体出血,外伤性白内障等引起屈光间质混浊,不能窥清眼底的病例,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眼电生理检查虽然有一定诊断意义,但其仅能提示视功能的损害程度,难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及病变性质。遇到此类病例只能通过治疗到能窥清眼底,进行眼底检查或荧光眼底造影才能确诊。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视网膜脉络膜挫伤的检测不仅能将组织的二维结构清晰显示,同时可以将血流信号叠加在二维图像上,对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等细小的血管,通过二维结构的解剖定位,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特征,并能进行血流速度的定量测定。本组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典型病例的二维结构表现视网膜光带增强,并增厚,眼球转动时无飘浮感,出血多时有弧形强回声波。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局部血流循环的检测,既弥补了单纯A、B型超声波检查的不足,又弥补了在眼外伤引起屈光间质混浊不能窥清眼底及不能行荧光眼底造影的病例的缺陷。其具有快速 、无创伤、可重复、动态直观的优点,在临床用药及预后的判断方面是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富京山,梁勇,张颖,等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低压性青光眼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1997,2:96~99
[2] 司马晶,李安华,陈仁康,等 眼挫伤的眼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J]眼科,1998,7:170~172
[3] 胡兵,黄棋仁,宋玉英,等正常人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超声检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2,8(6):397
[4] Dinnis K J, Dixon ED, w insberg F,et al Varinbility in measurement of central retinal artery velocity using Color Doppler imaging, J UItrasound Med ,1995,14:463~466
[5] 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3
[6] 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22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龙华医院眼科,广东 深圳 518109
作者简介:蔡笃儒(1961~),男,大学,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眼科疾病防治工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