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俐 刘吕荣
关键词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中西医结合;角膜刺激征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角膜疾病,由于反复发作,重症病例逐渐增多,因此它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占感染性角膜炎的63.5%。目前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于我院门诊病人,66例76只眼,女26例30只眼,男40例46只眼,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3岁;病程最短1W,最长2年;首次发病56只眼,多次复发20只眼。随机将其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9只眼,西医治疗组27只眼。
1.2 病变分型 ①条或簇状;②树枝或地图状;③盘状。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0.1%无环鸟苷滴眼液,每日8次,每次2滴,同时给予羟苄唑滴眼液点眼以防止感染,每日6次,每次2滴,同时口服维生素C、B和维生素A胶丸。萤光素染色阴性者,给予0.5%可的松滴眼液,每月2次~3次,每次2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除进行上述治疗外,同时采用中医治疗,即鱼腥草50g,板兰根50g,黄芩30g,黄连10g,加冷水1000mL浸半小时,武火煎至水沸,改文火续煎10min,滤出再煎,二煎混合,取2/3分3次口服,剩余1/3沉淀,充分过滤后冲洗患眼,对于重症患者冲洗时要注意速度要缓慢,匆挤压眼球。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①痊愈:角膜刺激症消失,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完全消失,溃疡愈合,角膜基质无水肿或遗留少许薄翳,角膜后K、P(-),房闪(-);②显效:残留少数上皮染色点及轻度充血,角膜浸润水肿减轻,溃疡缩小,少量K、P;③无效:自觉症状及检查均无改变,甚至加重。
2.2 疗效分析 治疗时间均以12d为限。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49只眼,西医组27只眼,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分型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原发感染多见于幼儿,原发感染后的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染、发热、疲劳、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外伤刺激后,HSV(疱疹病毒)活化,引起多种形式的角膜炎,并再次潜伏于神经元待机再发,出现组织反复损伤。 无环鸟苷(ACG)为近年来研究研制的含嘌呤 核的抗病毒药物,它作用于被HSV感染的细胞后,被病毒特异性胸腺嘧啶核苷酸激酶磷酸化,变成一磷酸ACG,更进一步变为三磷酸ACG,从而破坏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复制,它对病毒DNA多聚酶抑制作用很强,是一种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DNA合成,且毒性很小的抗病毒药物。采用低浓度ACG即0.1%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本病疗效卓著,它具有对感染细胞高度的选择性,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停药后复发率低,与其它抗病毒无交叉耐药现象等,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药物。 皮质类固醇对治疗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其有利作用是:由于抑制了组织胺和毒性溶液酶的释放,因而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及组织损害,也减少了角膜瘢痕和血管新生的形成为角膜透明度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抑制了基质层的变态反应,减轻了基质水肿与浸润,使基质炎症反应过程明显减轻。但必须注意:①上皮有损害或溃疡禁用。②必须同时配合抗病毒药物。③以能控制炎症的最低浓度,最少滴数为宜。④治疗中不能骤然停药,而是在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同时警惕由此而引起的真菌或病毒导致的双重感染。 单纯疱疹性病毒Ⅰ型感染机体后,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大,板蓝根、鱼腥草、黄芩、黄连等中药不仅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可以有效地改进机体免疫能力,单纯化学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但同时可影响免疫机能和自我保护。我们使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可以明显地缩短疗程,从而减轻对角膜组织的不可逆损伤。 参考文献 1.阎 明.单纯疱疹性病毒Ⅰ型的潜伏感染和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86 |